罗瑞明
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他要求,严格公共资金管理和监督。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2月12日《北京晨报》)
自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以来,“三公”经费开支大量的减少,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三公”经费究竟开支多少才合理,怎么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仍然还有潜力可挖,而要深挖潜力,还得进行摸家底,把“三公”经费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进行常态化管理,“三公经费详细公开”是由行政干预向制度化转型。
公开“三公”经费最能让公众了解真实,可是从近几年公示的“三公”经费情况看却让人看不懂,摸不到北,要么只是笼统的数字,要么列入其它项。“三公”经费不能详细的公开,说明还有难言之隐,有些方面压缩不到位,甚至还存在不正当的开支,而更主要的是,“三公”经费的列出,没有明确的细化标准,由部门自行设定,这就难免出现为公开而公开,凑数字,化此为彼。
没有详细的列项,要在数字上做文章并不难,招待费可以说成办公费,公车费可以说成交通费,考察费可以说成是出差费,敏感的开支可以隐藏在平常的开支中,即使是纯粹的办公费,也会存在漏洞,如购置豪华电脑,昂贵的空调,甚至一些高于市价的物品也藏于其中,极有可能出现漏洞产生腐败。
“三公”经费支出虽说先有预算,但是预算并不等于核算,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而如果是预算留有很大的余地,一些人就会想方设法去“完成”,从每年年终突击花钱,就略知其中的水分。因而,除了事先进行预测,还得靠事后的算账,有事后的制约一些人就会有所顾及,嘴就不敢张得那么开,手伸得不能那么长,腿不能迈得那么自由。而此种制约,光靠监管部门的力量毕竟有限,将此公布于众,让千万双眼睛盯着,无数张嘴议着,更有威力。
自“三公”经费公布以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质疑声也不断,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看不懂”,此种看不懂在于部门公布随意,没有详细的参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再次强调“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发出新的信号:不论是大是小,都得一一登记造册悉数公布,此种公布能让公众看得懂,能够评出个一二三,可以预示,“三公”经费的使用将更为合理,不当开支将得到更为有力的压缩。
相关专题 |
· 罗瑞明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