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学者说改革

新论:透明预算是最好防腐剂

倪志良
2013年12月04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更需要精准的重点突破,让高效率的财税体系奠定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完善立法、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我国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预算管理是世界难题,在我国也经历了诸多艰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改善了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尴尬状况;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使游离于预算外的大量非税收入回归掌控;社会保险基金、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等,使预算的径口更宽、覆盖面更全,而支出预算管理也日益向民生倾斜。

  不过,由于预算制度尚不健全、预算透明还不到位,一段时间以来,财税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跑冒滴漏”现象,“跑部钱进”也屡禁不止,一些地方豪华办公楼频现、三公经费偏高;一些地方领导还热衷于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有一些地方,预算追加随意性大、执行不严,甚至在监督与审计结果公开中也有不小阻力。面对公共资金的低效率使用甚至滥用,群众意见很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呼声甚高。

  财税无小事。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已达到117209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社保、治安、环境等公共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全面、规范、公开、透明”,这8个字关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所以,预算制度的改革,并非简单公开预决算结果,而是要求财税资金从收到支逐步透明,确实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当中,“透明”二字乃关键所在。所谓“透明预算”,覆盖了编制透明、审批透明、执行透明、监督(审计)透明、决算透明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历史表明,尽管预算越公开,触及的利益纠葛越复杂、阻力越大,但收支也会更阳光,财税资金的使用效率更能体现纳税人的意志。

  对我国来说,财税改革还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国有资本存量较高,该如何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保证出资人的利益关切?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的惯性依赖较大,如何将之纳入规范的“预算口袋”?一些投融资平台累积了地方政府各种或明或暗的债务,如何通过权责发生制预防债务风险?这些改革,无疑需要更多的智慧与勇气。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一是纳税。”财税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每一步改革必然涉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可以说,“透明预算”的建立,不啻一场遍及全身的手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更需要精准的重点突破,让高效率的财税体系奠定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基。

  (作者为南开大学财政学系主任,教育部财政学专业教指委委员)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04日 05 版)

(责编:方蕊娟、谢磊)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