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国组织人事报:有感情才会有干劲

赵畅
2013年08月14日15:2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有感情才会有干劲

最近,有媒体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干部存在不会融入、不愿心入、不敢深入的“三不”现象:有的开会讲话口若悬河,直面群众却结结巴巴,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有的走基层迈不开腿,隔窗看景、走马观花,不用心与群众交流,最后变成走过场、做样子;有的害怕面对矛盾、解决难题,不愿倾听批评。

怎样解决“三不”现象?核心是要解决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一位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干部说:“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关键要处理好‘感情与干劲’这对关系。干部对群众有感情,工作就有干劲;感情愈深,则干劲愈足。”此语一语中的。感情问题掺不了假,干部距离群众远了,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支持就少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了、深厚了,为群众干事的干劲自然出来了。

感情从哪里来?当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凭空产生。干部脚下沾多少泥,群众心里就有多少感情。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只能从了解群众、深入群众、熟悉群众开始。不了解、不深入、不熟悉,就不可能掌握群众的感情脉搏,也不可能感知其痛痒,更不可能把握其所思所盼。感情的建立和沟通都是双向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干部对群众的态度真诚,方式方法到位,群众定然会从感情上接纳干部,行动上服从干部,工作上配合干部。

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要义在于把群众当亲人,对他们掏真心、说真话,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才会与你掏心窝子,无话不谈,无苦不诉。要从方式方法上争取群众,就要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无谓的应酬中挣脱出来,做到多下基层、常下基层。尤其要放下架子,不打官腔,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多下村子、进车间,多到田头、坐炕头,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要设身处地体验群众的困难、矛盾和问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办不好群众的事就“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如坐针毡”,不怕坐冷板凳,不怕掉架子,不怕碰钉子,直面群众的意见和批评,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以心换心去赢得群众的信任。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中国组织人事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