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好抗旱主动战
三湘大地,仍旧少雨,禾苗喊渴,抗旱令急,旱魔还在发威。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相关地区和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断投向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日夜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
抗旱,是当务之急,但长期来看,抗旱不能仅仅止步于“抗”。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一些地方“年年抗旱年年旱”,已成为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这表明,抗旱形势在变。
水情在变。我省虽是水资源大省,但由于降雨分布的时间和空间极不均匀,有水时间少、缺水时候多;有水地方少、缺水地方多。“水窝子”季节性缺水,已非偶然。
江湖关系在变。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水系萎缩,河道淤积,河流湖泊水量减少,甚至丧失蓄水功能。
用水需求在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增加已成趋势,但一些地方水资源利用却极为粗放。一方面缺水,一方面浪费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
截至8月5日,我省已有16万平方公里土地干旱、1370万亩农田受旱,凸显出农业“靠天吃饭”的严峻现实,也暴露水利基础建设不足、抗旱能力不够等问题。
干旱危机来了,大胆求变才能化危为机。放眼长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力争让抗旱成为我省水利发展的契机,才能既抓抗旱又谋发展,使大旱成就大治。
面对缺乏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走集约型、效率型发展道路。
面对农田水利建设结构性短缺,应完善水利设施,补齐水利短板,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水资源节约,这是发展水利的基本之道,也是预防水危机的根本方法。
旱灾终究会过去。然而,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省份,抗旱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抗旱体系,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转变,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才是治本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