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解放军报:“亮剑”不仅在敢战

祁小东
2013年08月06日11:15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亮剑”不仅在敢战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胆量是促使人们在精神上战胜极大危险的一种可贵力量。在战争中,当指挥官认识相同时,因谨慎怕事而坏事的情况要比因大胆而坏事的情况多出千百倍。 ”充分阐释他这一观点的,是电视剧《亮剑》所体现的敢打必胜的“亮剑精神”。正如该剧主人公李云龙所说,剑客狭路相逢,无论对手如何强大,哪怕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剑。即使倒在对手剑下,也虽败犹荣!

  对军队来说,“亮剑精神”就是战斗精神,是一支军队敢于打败强敌的“胆气”。“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教兵之法,练胆为先”。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军人将要承受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冲击。此种情况下,更应该锻造和磨砺敢于“亮剑”的战斗精神。但“亮剑”精神并非只是敢战,还要敢想即善于运用谋略。《亮剑》,可谓处处闪现着军事谋略的火花。在太行山根据地全歼日军山崎大队的战斗中,八路军最初失利。因此在接到作战命令后,李云龙所部并未急于发起战斗,而是通过精确计算和精心筹划,采用了“集中手榴弹火力”的方法给敌以致命打击,堪称战斗“精品”。李云龙的“鬼精灵”,实质是一位优秀指挥员必须具备的军事素养。一如孙武所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现代武器虽然威力越来越大,战场透明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战争迷雾却不可能完全消除。在战争更加惨烈的背景下,指挥员更要有“出奇招”“使绝招”的谋略能力。

  《亮剑》中曾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对白:在一次军事刺杀训练中,下级军官反映部队缺少护具,造成战士受伤。李云龙却说,“告诉战士们,不要怕伤,伤几根筋骨没关系,总比在战场上丢了性命强。”打那以后,独立团放开手脚搞营对抗刺杀训练,为后来作战胜利创造了条件。联想到时下一些部队消极保安全,降低训练标准,取消难训课目,甚至在演习和考核中弄虚作假,实在令人担忧!战场不是考场,不分“第一、第二”,长期的麻痹大意会给未来实战留下致命弱点。敢于亮剑,就要敢于真正做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不然,孙武何以把“士卒孰练”作为预测战争胜负的标准之一?

  李云龙所部之所以战斗力强,还与官兵关系融洽有重大关系。李云龙可以为了他的警卫员魏和尚去端土匪的老窝。打仗时,该队干部尤其是李云龙总是随突击队一起冲锋,也总是在关键时候出现在关键地点,最终达成关键作战目的。“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渊;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平时与士兵真心相见,保持和谐的内部关系,是未来战场敢于亮剑,形成强大攻击力的关键之一。

  在《亮剑》中,楚云飞和丁伟这两个人物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楚云飞早在抗日初期就看到国共必有一战,在解放战争初期就预测到国民政府气数已尽,无法挽救。而丁伟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也以一位战略家和军事家的眼光,敏锐预言中国有一天会与苏联产生边界冲突。虽然这些情节可能只是艺术家的“安排”,却生动说明了“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现代军人应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和能够透过迷雾看清未来的眼光。如此,他日亮剑方有底气。

(责编:吴思瑶、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