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评论>>网评精粹

朱德的扁担是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见证

林伟
2013年08月02日13: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载文称,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坚持革命斗争,井冈山周围地区的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送粮上山,毛泽东和朱德也经常带领部队下山挑粮。1928年秋的一天,朱德带领战士们经黄洋界到宁岗古城去挑粮。以往每次挑粮朱德总是装得满满的,这次也不例外,一到古城朱德就抢先装粮,在装满两个箩筐后,又拿出随身携带的两个口袋装了大半加在箩筐上。这时,有个战士看到后心疼地说:“军长,你少挑一点吧,我们每人多挑一点,就把你那份补回来了。”朱德严肃地说:“我为什么要少挑?我挑得动嘛。”说罢,他就挑起担子去过秤,整整142 斤。在朱德的表率下,每个战士都自觉地把箩筐装得满满的。

记得早在小学课本中就曾读过《朱德的扁担》,深深地被朱德和战士们在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同甘共苦,互敬互爱的可贵精神所感动。今日重温朱德与战士一起下山挑粮的故事,再次感受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对朱德的扁担更加肃然起敬。

我们都知道,“同甘共苦”一语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问郭隗:“何可强国富民?”郭隗说:“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意思是说,只有与百姓同事安乐,才能人心所向,众志成城。于是,燕昭王“与百姓同其甘苦”,受到上下拥戴。

在笔者看来,朱德与战士一起下山挑粮的扁担,就是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最好见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同甘共苦”的干群关系、“同甘共苦”的革命情谊、“同甘共苦”的奋斗精神,把党和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啃草根,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恶劣环境里,众志成城,岿然不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与井冈山时期相比,有了天壤之别,但是,当年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不能丢,不能无,因为这里面有我们事业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凝聚力、感召力和“东方魔力”(著名记者斯诺语)。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时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是非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同甘共苦不需要了。他们的“官架子”越端越大,“官衙”越造越气派,“官车”越坐越豪华,而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特别是有的党员干部被高度膨胀的私欲充塞了自己的灵魂,心里想的是“纸醉金迷”,玩的是“灯红酒绿”,挥霍的是“民脂民膏”,举手投足霸气逼人,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是乌龟爬门槛——迟早要摔跟头的。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朱德的扁担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为民谋福的崇高人格,承载着我们党永远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誓言和寄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直观的教材,告诫和启示我们: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我们党克敌致胜的一大法宝。只要我们的“同甘共苦”不变味,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矛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人间奇迹。

分享到:
(责编:赵娟、谢磊)


相关专题
· 林伟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依托局域网加强党建工作
·社区“村官”:困惑并坚守着
·薄熙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
·《焦点访谈》:薄熙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
·辽宁花园口六成多干部变“走读”为“住读”
·浙江桐乡:建设“党建红云”平台
·记伊吾县下马崖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聚焦】专家:对迟延退休者应有补偿
2.郑功成:对迟延退休者应有补偿
3.【聚焦】媒体盘点:最令人反感的十种形式主义
4.人民观察·第21期:"以房养老"争议不断 未来…
5.8·19讲话:增强国家精神力量之“新”
6.老有所养定成真——养老难题怎么破解
7.郑功成:大众对于中国“养老金缺口”存在误读
8.人民观察·第22期:刹住奢侈会风 会议新规开了…
9.袁纯清: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政治定力
10.领导干部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全会回顾
·十八届一中全会会议公报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
中央书记处成员(名单)
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十八届二中全会会议公报
推荐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