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套现千万元暴露课题经费管理之乱
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涉嫌贪污案。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陈英旭授意其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664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
现行科研课题管理机制,存在不少漏洞,给了钻空子的人可乘之机。
科研课题及经费申请,原本纯粹是学术范畴的事务,但如今,这一环节在某些人手中已经严重走样。少数教授凭借其名气及在学术界各种资源的积累,比较容易获得各项科研课题及经费申请的通行证,所形成的跑关系、拉项目等灰色利益链条,衍生出了各种腐败寻租机会。某些科研课题及经费申请,从一开始就没有走上正轨,完全冲着钱而去。另外,这种科研课题及经费申请过度注重申请人的所谓资历,形同于等级化的模式,对于大多数普通科研人员来说也不公平。
当课题申请成功,经费下拨后,又缺乏相应的日常监管制度。课题到了某个教授手中,就成了他自己说了算的“自留地”。科研课题的绩效考核标准付之阙如,科研经费的流向无人过问。课题的投入产出比以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论证。这种有始无终的管理模式,等于间接纵容课题申请人对课题及经费不负责。资金被浪费或挪用,课题成为一堆废纸就极有可能。
套现千万元是课题经费管理乱象的集中体现。充满功利性的申请心态,遇上了只看中资历背景而忽视项目自身的管理心态,科研课题的科研二字早已名不副实。陈英旭所操作的项目规格不可谓不高,历经20多位专家组成的论证委员会审核通过,总经费高达3.135亿元,可国家重点投入项目,最终沦为陈英旭的唐僧肉,其教训极其深刻。
除了某些申请人自身的问题外,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课题管理机制的过度集权。相应的课题申请及经费划拨资源,完全掌控在相关部门手中。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难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人为操作,再加上课题经费日常监管出现真空,结果就是政府管得越多,问题出得越多。
教授套现千万元科研经费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在学术课题及经费管理上,同样需要有关部门转变职能,改变过度管制,走向开放与监管并重,让科研项目及经费申请回归科研本源。同时,通过日常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堵住现存的体制漏洞,提高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绩效考核效能,确保科研经费一分不少地用于科研,而不是成为人头费、吃喝费乃至小金库。从更宏观的视野来观测,扭转当下学术界各种浮躁功利的风气,推动符合学术规律的去行政化举措,才能对愈演愈烈的学术造假、学术腐败进行治本,而不只是治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