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评论>>网评精粹

“积极删帖”何以重过“信息公开”

煊熠
2013年07月26日15: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众所周知,帖子是网民通过网站发表的文字或者是多媒体内容,他内容多样,有爆料的、有疑难解惑的,深受草根群众的追捧,也是普通百姓反映问题的渠道。针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负面帖子,不管内容是否属实,也不问是不是应当回复的问题反映帖,删帖这种堵民意表达的做法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一种普遍性应对办法。很多时候负面帖子其实是民意的一种反应,政府不能也不应该像鸵鸟一样回避、退缩,而是要勇敢的面对,把负面帖子当成政府与公众沟通、交流的载体和平台。

陕西省眉县县政府最近比较“烦”,源自于政府网站一条微博,关于处理当地开发商非法高额利息集资一事,政府为了避免群众产生恐慌,影响社会稳定,专门在批办单注明“积极做好删帖工作”,此事一暴露,顿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积极做好删帖工作”中的“积极”似乎很扎眼,网友现在的焦点并不在被爆料的帖子内容上,而集中在发出“积极做好删帖工作”的领导。眉县外宣办对帖子的方针是:民生帖必办、问题帖必复、恶意帖必删。可为何却把网友爆当地开发商非法高额利息集资的一份正常问题贴归为恶意?感觉有掩耳盗铃之嫌。如真的像他们自己所说,为了不影响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不得已措施的话,他们可以大大方方对此帖中涉及的人和事进行回应,消除人们心中的焦虑,这比悄然发出“积极做好删帖工作”来说,更具有正面性、导向性、积极性。

从法律层面讲,政府删帖并非完全不可以,关键是政府删帖要依法而行,政府以及企业不能采取非法手段删帖,政府删帖必须建立在合法的前提基础之上。但从应对舆论和民意角度说,政府动辄删帖既不是唯一的办法,更不是最好的办法。政府动辄删帖,不但起不到疏导舆情和平息舆论的作用,相反只会进一步激化舆论和公众的不满情绪,让事件进一步发酵升级,演变成全社会谈论的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从而更加不利于问题的处理和化解,让政府处于更被动的局面,结果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民众的“不明真相”,并不是因为信息的公开透明造成的,恰恰是因为某些地方政府的刻意遮蔽、掩盖,才不断加剧了公众的焦虑,从而形成普遍性的社会恐慌。只要帖子中反映的真实问题得到政府部门的处理,给发帖人有一个满意的答复,发帖人自然会主动删帖或者发帖人在得到职能部门要求删帖之后会选择删帖。反之,只要帖子中反映的问题没有处理,帖子被政府删除了,发帖人、当事人就会不停的、不断的发帖,这就落进了发帖——删帖——发帖的恶性循环之中。

眼下早已不再是过去“你说我听”的那个时代了,这时依然延续以往的控制思路,试图通过“做好删帖工作”就掌握信息传递的主导权,这已不再可能了。即便删帖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完全杜绝民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倒是可能因为政府的这种反常举措,导致信息传播更快,也更走样。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置涉及人数较多的公共事件时,不能止于掩耳盗铃式的应急管理,也不能一味地封、堵、盖。不妨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立足长远,积极应对,以信息的公开透明来消除谣言的传播,克服民众可能产生的恐慌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改进工作,强化监管,杜绝此类事件重演。

分享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依托局域网加强党建工作
·社区“村官”:困惑并坚守着
·薄熙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
·《焦点访谈》:薄熙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
·辽宁花园口六成多干部变“走读”为“住读”
·浙江桐乡:建设“党建红云”平台
·记伊吾县下马崖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聚焦】专家:对迟延退休者应有补偿
2.郑功成:对迟延退休者应有补偿
3.【聚焦】媒体盘点:最令人反感的十种形式主义
4.人民观察·第21期:"以房养老"争议不断 未来…
5.8·19讲话:增强国家精神力量之“新”
6.老有所养定成真——养老难题怎么破解
7.郑功成:大众对于中国“养老金缺口”存在误读
8.人民观察·第22期:刹住奢侈会风 会议新规开了…
9.袁纯清: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政治定力
10.领导干部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全会回顾
·十八届一中全会会议公报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央政治局委员(名单)
中央书记处成员(名单)
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十八届二中全会会议公报
推荐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