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工人日报:“京腔难觅”的尴尬

韩韫超
2013年07月25日15:01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大众话题】“京腔难觅”的尴尬

河南腔、湖北调、甘肃音……这说的不是北京站候车大厅,而是北京什刹海导游们南腔北调的讲解。据7月24日《北京日报》报道,在北京的传统景区什刹海,导游九成以上是外地人。少了京腔京韵,京味浓郁的什刹海韵味大减。

说来也是,到了皇城根底下,本想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民俗风情,听听原汁原味的北京话,可就算到了最有北京味儿的景点,那里的三轮车夫、电瓶车导游等,都是外地口音,难免会觉得不太对劲儿。

其实,最初什刹海的人力车夫都是老北京人,那种满口京片子、随口侃大山的感觉,难道已经永远停留在宣传片里了吗?时下,老人力车夫日渐年迈、退出,而年轻的北京人又都不愿受这份累、吃这份苦,于是,旅游公司只好招聘外地人来担此行当,尽管还有车队里为数不多的几位本地老师傅能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但字正腔圆的京味儿绝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练就的。

方言是旅游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游客在饱览秀美山川之时,方言中的韵味容易给人留下长久的回忆。不同于具象的景物,伴随着听觉而营造出的地域氛围,往往就是通过方言巧妙地传递着。

就在近日,一家名为“乡音苑”的网站开始走红。这家由两个美国人创建的网站专门收集中国方言录音。但在这些录音中,只有一段听起来并不标准的北京话,引来网友们的争议。对这两位美国人来说,难以找到会说老北京话的年轻人是这个网站遭遇尴尬的原因。

这些是方言发展的困境,也是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困境。尽管当前一些地方在大兴土木,对昔日的街景巷陌模仿重建,但这样的保护逻辑似乎还少了点什么。要知道,在游览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色之外,游客更加渴望感受到的,还是寻常人家的市井生活。

在什刹海车夫南腔北调的尴尬里,我们或许可以受到一些启发。比如,可以在人力车夫的聘用制度上进一步改进,对本地人应聘给些优惠;同时,有关部门在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兼顾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平衡,在保护文物本身的同时,也要保护由人作为载体所传承的“土著”文化。如此,才有望让胡同文化里的京腔再度回响。□韩韫超

(责编:杨丽娜、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