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影剧本免审,缘何遭拍砖?
17日,合并后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一系列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通知,在一干调整的职责中,“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实行梗概公示”一条尤为引人关注。不少人认为,这意味着电影审查制度开始松动。然而,这一重大利好却遭到不少业内人士拍砖。
细数这些质疑声,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这项规定几年前就已实施,此次只是重新明确,对于“一般题材”的界定仍然不够细化;其二,剧本不审查不等于电影不审查,一旦成片审核遇阻,就可能引发影视投资风险;其三,这个口子开得太小,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
纵使这一规定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放开剧本审查,强化公示制度,毕竟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尊重,对文艺创造者的信任,对其释放的这些积极信号,人们应抱以欢迎的心态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不负责任地抱怨。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有了长足进步,但艺术水准和产业发展并不同步,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在国内缺乏号召力。问题究竟出在哪?首先,精品意识不强,讲不好故事,题材雷同。其次,弱化了编剧在电影创作中的首要地位,电影创作缺乏有力的文学支撑。
放宽并不等于不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负责人强调,并非所有的一般题材电影都不会审查剧本,如果剧本梗概中存在主题表达模糊不清,也会要求审查剧本。如果成品无法最终通过审查,还是无法与观众见面。
当剧本免审牵手成片审查,导演会不会因此选择低风险的剧本保证政治正确,从而生产更多低质量的烂片?对此,新锐导演贾樟柯认为,这种想法是多虑了,电影人并不都是为了钱,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底线。喜欢自我审查的人还是会自我审查,喜欢自由创作的人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
在电影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剧本不审查,非但不会拉低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反而会倒逼出品方、导演和编剧强化自律自查,在远离庸俗、低俗、媚俗上下功夫,从人性的角度去解析,用平等的视角去阐述,以艺术的手段去展现,在春风化雨中教化大众。否则,一味地追求眼球效应和商业利益,不能实现叫好又叫座,那么就可能给投资造成损失。
把中国功夫片成功带入欧美主流电影市场的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安德鲁·摩根,以自己屡屡“突破”中国审查的经历告诫大家,对于真正的电影人来说,中国的电影审查不是让你一事无成的借口。有些人拍了很糟的片子,没有通过审查,反过来把责任推给审查制度,把自己扮演成一个“英雄”。其实,哪里都有审查,包括在好莱坞。很多电影公司这个不拍,那个不拍,就是怕被起诉,怕惹麻烦,这也是一种审查制度。
不过,对于拍砖背后的诉求,有关部门还需积极回应。在电影制度改革之路上把步子迈得再大一些,通过细化有关规定,跟进配套措施,实行分级制,进而提高中国电影的生命力。正如影评人韩浩月所说,取消剧本审查虽然可以先拍后审,但如果最后成片依然按照原有标准审查的话,大胆创作的剧本还是死路一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