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决算公开 还需评价支出绩效
日前,中央部门财务决算陆续公开,对“三公”开支预算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增长作出了说明,并将公务用车经费细化公开为购置费和运行费。此事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应该说,今年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是在前两年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且此前还公开了财政审计报告,把决算公开向前推进了一步。从公开的数据来看,超9成的中央部门“三公”花钱减少,体现出各部门主动压缩“三公”支出的努力,释放出向建立廉洁政府迈进的积极信号。
在解读时,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三公”经费支出的变化情况上,看到数字压缩或减少,认为节支已见成效。“三公”经费得以压缩,自然是一种好现象。不过,公开的只是几个大数字,一般人很难看明白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以致有人说“就决算公开的内容而言,是外行看不明白,内行也看不清楚”。这正是“三公”公开工作中所需要解决的。
而且从中央部门决算总额看,一些超出预算的花费是否有正当原因,需要深化细化说明,以便判断超预算花的钱是否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开展支出绩效评价,进而把绩效评价结果再公开,这样就可使“三公”经费公开更清楚一些,才能促使国家机关更高效地用好财政资金,进而使人们的疑虑和质疑更少一些。
可见,“三公”经费的公开既是推进预决算公开的突破口,也是加快整个政府信息公开的抓手。数字的公开仅是工作的一个方面,今后如对中央部门的支出开展绩效评价,并将其纳入公开的内容,效果或许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