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省嘉兴市首届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班60名学生学成毕业并回到了乡村,这是该市农经部门与嘉兴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首批农民大学生,这不仅让农村真正拥有了第一批本土培养的农民大学生,也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买单,与高校联合“定制”培育现代职业农民的新路子。
据了解,该市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班实行定向招生,学员都是经过各级层层推荐把关,并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后成绩达到省定分数线后才录取的。他们中有种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农家乐业主、基层农技人员、农产品经纪人等,大多数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培养模式也是量身定制,实行弹性学制,充分利用双休、农闲等时间,采取网络教学,集中面授等方式,方便农民上课,并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通过实地求教、交流,让学员增长见识和技能。经过3年的充电学习,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食品公司、农产品销售中心、饲料公司的总经理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有的还被评为“创业之星”、“十大杰出青年”、“南湖百杰”等。
实践表明,农民职业化是破解“谁来种地”的良策,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系统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探索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及继续再教育培训模式是当务之急。2009年,嘉兴市创造性地构建“政府买单,市县联动,量身定做,联合培养”的培训机制,以“本土化培养、专业化教学、精英化引领”为内容,开始培养农民大学生,从培养效果来看,嘉兴的培养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也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培育农民大学生是系统性的教育工程,需要创新和完善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大学生培养体制和法规,优化农民大学生培育社会环境。因此,笔者建议教育部门要转变学校教学理念,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机构要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送教下乡”、“工学结合”、“半农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新机制,直接面向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密切教育与实践关系,加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农业组织的合作,建立健全农民大学生联动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吴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