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炉”城市的争论并不是最要紧的,当前紧要的是迅速为这些城市“降降温”
中国气象频道官方微博16日发布了内地“四大火炉”新排名,福州成为高温王者,荣获“冠军”宝座,重庆、杭州和海口位列二、三、四名。
对一座城市而言,被选入“火炉”城市,自然不会是件开心的事。一来,这暑期到了,指着靠暑期旅游再增加点旅游收入呢,一个“火炉”的称号,足以让所有旅行者望而却步;二来,每个城市都希望自己是“春城”,如此才能和宜居、幸福指数等等挂上钩。“火炉”称号对于城市的居住者而言会产生一种“炙烤感”,谁都不会想戴上这顶帽子。因此,“新四大火炉”的发布,无疑会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景象:传统火炉城市,会锣鼓喧天,高兴自己不再是火炉了;而新版火炉城市或许会多出不少质疑之声。但笔者以为,“火炉”城市的争论并不是最要紧的,当前紧要的是迅速为这些城市“降降温”。高温是一种灾害,应对高温,“火炉”城市的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
一方面,从长远着眼,对城市实行“物理降温”: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城市之中能够吸收热量的植物,减少反射热量的水泥和柏油路面积;建设卫星城市,控制大城市规模,降低“热岛效应”;控制车辆、工厂的热量排放等。
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市民进行“心理降温”。譬如,可以对城市中那些进行户外高温作业的人员进行特殊照顾。2012年6月29日《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实施,对于高温作业以及高温补贴进行了新的规定。政府部门可以检查一下,这样的规定是不是真正落地了,高温补贴是不是发放到劳动者的手中?还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及时发布高温预警并利用公共设施开辟出一些有空调的、安全的消暑场所向公众开放,以细致体贴的工作化解市民心头的暑气。
如果一个城市只顾建设高楼大厦而不见绿色,如果在高温天气下不给市民和户外工作人员以关怀,这样的城市才真成“火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