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0……在东莞市政府官网上的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的投票人数中,反复出现着这两个数字。自去年11月份东莞市政府官网公告栏上的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设置了反映民意的通道以来,15份最终被通过的征求意见稿中,没有一份意见稿的投票人数超过1,也无一人在上面反馈意见。(7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在征求民意时,竟然是“零意见”,这的确是出乎我们意料。20天33万条修改意见,这是《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不知不觉中创下了一项新纪录。相比之下,“零意见”就显得相当不正常。
在2006年出台的《东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中要求,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广泛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增加公众参与程度。可以说,征集民意得必须有的法定程序,可全部“零意见”,显然是起不到“广泛征集民意”的效果,而收集不到民意,就会被部门利益所左右,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可为何老百姓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事却如此漠不关心?
“零意见”显然并不是真的没有意见,其原因分析起来,有这么几种:其一,是不知道如何、去哪提意见。“我都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反映意见。”这是东莞市民的普遍疑惑。即便在受众更多的东莞阳光网首页,也无法找到“东莞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网络征求意见平台”的入口。都不让市民知道去哪提意见,可见缺乏最基本的诚意;其二,有公民意识淡薄及东莞外来人口较多的原因;其三,则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提意见的时候,谁都会问,我提的意见有用吗?我提的意见有人看吗?征求意见只是走过场,这是那些想提意见的老百姓的最大担忧。其实,这种担忧早就体现在听证会上,以前东莞开水价听证会,也是没什么人参加。这种情况在其它一些地方也是如此,听证会找不到“听证代表”,因为大家都不想陪着“玩”了,当听证会变成“听涨会”,当听证会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谁愿意耽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愚弄”呢?
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零意见”的,据了解,发布的第一份征求意见稿《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修订稿草案)》,参与投票的人数多达1225人。但从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开始,参与人数就急剧下降到80人,此后再无一份征求意见稿的参与人数超过百人,其中大部分未能超过10人。为何第一份征求意见稿,会有那么多人参与,而以后就没有热情了?是否第一份征求意见稿就让老百姓冷了心,觉得征求民意就是一种形式,在生存不易的东莞市,自然懒得再去理会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零意见”就是最大的“意见”,是老百姓在用脚投票,当老百姓对征集民意感到绝望的时候,只能冷漠对之。其潜台词就是不想再陪你“玩”,你要“玩”自个“玩”吧。因此,面对“零意见”,别急着拿公民素质和公民意识淡薄说事,还是先拿出征集民意的诚意来吧。比如多些宣传,比如多些征集民意的渠道。(王军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