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颁布的《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昨天公之于众,要求从9个方面加以推进。其中到2015年之前争取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尤其引人关注。
政府信息公开已逐步推行多年,取得巨大成就。国务院最新提出的9个重点肯定会把这项历史性改革推向新的水平。
然而需要看到,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公众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种信息要求与提供能力之间的水平差近年来并未缓解。大量过去的保密项目如今做到了向公众信息开放,但舆论围绕信息公开的不满反像是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重要之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偏重事情的结果,而舆论开始关心产生结果的过程。特别是出了突发事件时,官方希望把事情搞清楚了,有了阶段性处置结果后再向舆论公布,但舆论希望当时就听到政府的说法。
过程公开是比结果公开更高的挑战。它考验的不仅是涉事官方的集体,而且直接考验具体官员的处置能力和政策水平。在一些媒体热衷于批评甚至揪小辫子的舆论环境下,这样做对不少官员都意味着很大压力。
然而过程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达到良好效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它的更高境界。信息公开的内容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广,舆论随之会将关注点转向信息的质量,而政府决策的产生过程,显然是政府信息质量的突出部分。
实际上,政府信息公开是条不归路,舆论很少有兴趣对这项改革做纵向历史对比,体会它所带来的成就。舆论对政府公开信息的要求永无止境,这样的压力将绵延不绝。即使在信息发达的欧美社会,对政府“隐瞒信息”的指责也经常出现。
因此在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面的同时,各地政府开展过程性信息公开的能力建设也刻不容缓。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无法靠一项自上而下的命令或文件迅速完成,它需要各地和各部门官员勇于承担责任的履职态度,需要他们全面把握信息的视野和应对媒体诘问的能力,这项改进只能由一项项个案改善汇成。
这两年对“信息不透明”的大多数指责都发生在过程公开层面,尤其是突发事件到来时,一些所涉政府部门的第一反应是低调处理,往往留下一段官方信息的真空期或模糊期,而这段时间正是传闻四起,谣言盛行的时候。事实证明,这段空当的负面影响最大,它是之后结果性信息根本无法纠正的。
政府信息公开应达到官民沟通的良好效果,而能否实现这一点,过程公开具有关键作用。舆论竞争的主阵地实际上已经转向对过程的占领,换句话说,谁把握了对过程性信息的主导权,谁就掌握了舆论的方向。
政府信息公开方兴未艾,这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内容,也是难点最多的“深水区”之一。这项改革的成效不能仅看信息公开的面有多宽,速度有多快,还要看改革的推进与舆论的期待能否相向而行,逐渐靠近,而不是彼此越来越远。
舆论也需清楚这是项无止境的改革,媒体在追究具体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应有宏观上对改革节奏的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改革是实实在在推进的,具体问题也不是只要下了决心就能一扫而空的。这项改革的确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