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据悉,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行政经费共计1028.52亿元,如果今年按5%的比例压减,压减的规模大约为51.4亿元。(7月8日《新京报》)
政府要过紧日子,不只是一种“花钱”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政府作为社会财富蛋糕的分配者,如何“执刀”,让哪部分人更多获益,体现出不同的执政思路和利益导向。
“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这话我们耳熟能详。民生保障中的一系列亏空,不可能马上得以填补;对于民众的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关部门的官员也总会耐心解释,比如,高福利制度的不可行。质疑者往往会举出一些官员们铺张浪费的例子加以反驳,他们的结论很简单:如果政府的行政支出砍下一大半,民生的保障是不是就会提升一大步?
这样的辩驳或许有失客观,从中却也可以看出舆论对行政高消费的不满。“八项规定”之所以获得民意的支持,正在于它对政府自身的作风进行“整改”。对于民众而言,他们衡量政府好坏的标准也许很简单,同样一笔钱,是花在民生改善上,还是给机关盖了高楼,给官员配好车?只有廉洁高效节约的政府,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信赖。
政府过紧日子,百姓才能过好日子。同样的支出,用于行政开支,还是投入民生,其结果迥然不同。行政开支的硬性削减,意味着其有可压缩的空间。这些年,各部门的行政开支正逐步向社会公开,舆论对其的审视也会越来越严格。让行政开支合理有效,预算的审批和监督不可缺少。当各部门的行政支出报告,事无巨细一应公开;当舆论监督能够让政府备感压力,膨胀的行政开支就会受到遏制。
有了理论上的正确认识,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落实该项政策,让好政策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具体来说,就是政策需要上行下效,落到实处。
财政部的通知,是为了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有关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作出的,可以看作是对“八项规定”的细化和具体化——厉行节约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只“落实”在文件上,而是要有一个明确目标,切实反应在节省财政资金上。中央国家机关一般性支出压减5%,这是一个具体而刚性的要求,同时传递出厉行节约必须动真格的明确信号。
5%的比例看上去不高,却能节省50多亿元资金,算下来,这笔钱可以为70多万个贫困孩子提供一年的营养午餐。
何况,与前几年政府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不同,从去年开始,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今年前5个月,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仅为0.1%,以至于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此前表示,今年中央财政收入完成预算目标的压力很大。可以推想,未来财政收入已不大可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少,只能增加,怎么办?唯有压缩政府自身的行政开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的,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今年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也强调:“我们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是的,只有政府过“紧日子”,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只有简朴的政府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
中央国家机关带了一个好头,“上行”显然还需要“下效”。应该看到,行政经费的大头在地方,不合理乃至违规的行政支出主要在地方,铺张浪费之风主要在地方。显然,仅中央国家机关压减行政经费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各地各级政府及部门都要厉行节约,压减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各项行政开支。此前,已有一些地方公布了今年压缩三公经费的明确目标,但很多地方只是表示今年将保持三公经费“零增长”。现在看来,鉴于此前三公经费规模巨大,浪费惊人,还有很大的可压缩空间,因此“零增长”只是一个低标准,离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所以,希望各地各级政府效仿中央国家机关,明确提出今年行政经费的压减比例,作为一项硬任务落到实处,并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同时,建议将行政经费压减比例作为一项政绩指标,纳入官员考核范围——既然打造廉洁政府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既然政府过“紧日子”事关民众幸福,那么厉行节约当然是政府及官员最重要的一项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