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边疆多战事,戎马天涯写华章。
中国诗词领域,唯有边塞诗词与战争、军旅紧密相连,充满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边塞诗词是戍边将士和有过从军经历的诗人在军事实践中创造的特有作品,记载并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精神、气节及其他文化内涵。当前,用这些铿锵激越、热血沸腾的边塞诗词培育当代军人的战斗精神、爱国热情,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养成。
边塞诗词里有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的奉献精神。
边塞诗词诞生于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和抵抗侵略的战争中,最早出现在《诗经》里,汉唐最为盛行。边塞诗词有着鲜明的边塞地理特征,雁门、塞外、漠北、玉门关,这些地带的生存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春天黄沙蔽日,夏天赤日千里,冬天漫天飞雪。我们可从边塞诗词看到历史画卷,戍边将士天为帐、地为床,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呼啸寒风中,寒光映照着冰冷的铠甲形象地描写了边塞军营的恶劣气候。李颀的《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将士们艰苦跋涉在浩瀚如烟、雨雪交加的大漠里,需要何等的意志和毅力?想一想长期驻守在西北大漠的凉州城,满目荒芜、漫天飞沙,需要何等的坚守和信念?
边塞作为军事重地,要不地处漠北高原、要不坐落天山脚下,要不立于荒芜之地。中华儿女不畏艰苦,慷慨赴边,坚守边陲,甚至不乏豪情壮志的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也赴边御敌,立功报国。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岑参的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从这里可以看到,将士们有着献身边塞、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有着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报国信念。
边塞诗词里有戍边将士视死如归的价值追求。边塞诗词雄浑磅礴、激情豪迈,无不渗透出立功边塞、报效国家、不惜捐躯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王翰的《凉州词》,读起来令人振奋、豪情满怀,军人视死如归的洒脱感荡气回肠;王昌龄的《从军行》描述的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黄金盔甲,仍坚守在边疆,誓死消灭敌人。从中让我们感受这种死守边关、敢于牺牲的人生豪迈和价值追求,无不令人敬仰、赞叹。
边塞诗词往往是诗人的亲身感悟。唐初四杰之一的边塞诗人骆宾王,一生足迹遍及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以自己戎马生涯的切身体会,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巨著,抒发了自己建功军营、舍身报国的信念。
边塞诗词作为军旅作品,戍边将士不怕流血牺牲、远走边塞的理想壮志,为后人所讴歌、传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拾取这些佳篇名句,军人义无反顾、赴汤蹈火的激战画卷跃然耳目。
边塞诗词里有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战斗豪情。历史上,边塞战事频繁,大量边塞诗词记载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战争景象。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大概是说,大战在即,紧迫的气氛像乌云层层笼罩,要把城头压垮似的。即将应战的将士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激战过后,战士们用鲜血染成像胭脂一样的红土,在夜里凝成了紫色,为了报答君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知遇之恩,提着玉龙宝剑为君王奋战捐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徐锡麟的“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都写出战场卫国、不惜生命的慷慨豪情和战斗精神。
品读边塞诗词,让我们仿佛看到闪现的刀光剑影,字里行间激荡着气吞山河的雄风,厮杀声犹如雄狮咆哮、万马奔腾,无不书写了戍边将士御敌守边的报国情怀、坚定信念,从而成为当代军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