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不少人频频收到银行方面来的短信:部分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飙升至5%以上,居民存款账户的钱纷纷搬去买银行理财产品。
有意思的是,进入6月以来,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也越来越多地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些上市公司非但没有闹“钱荒”,反而存在巨额的闲置资金。在众多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的时刻,不少上市公司以钱炒钱,没有将从市场中募集来的资金,投入实体项目,反而大量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者以“放贷”等形式赚取利息。
曾有机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500多份关于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平均每家投入3.4亿元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在2008年至2009年,上市公司中发布购买理财产品公告的甚至不足10家。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公司成功上市后,募集资金项目至今未完成,似乎已成为了公司的副业,反过来,斥巨资进行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倒成了公司的主业。一些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中,甚至有6成来自利息收入。
以钱生钱,轻松容易。但这当中,究竟有多少企业真是因为缺乏好的投资项目,才不得已购买理财产品呢?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不说,反而因为进入银行理财产品而产生货币“空转”的情形,不仅导致市场资源的错配,也导致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
常买理财产品的人都知道,多数理财产品不保收益,上市公司用巨额资金进行理财,也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不将资金运用到实业投资,长期下来必将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公司是以主业推动业绩增长,还是以理财收入来粉饰业绩,这种业绩泡沫值得投资者警惕。
对监管层来说,更应及时对市场存在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尽早明确上市公司“理财”的界线,能用多少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如何把控等,都应有个明确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