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的客家凉帽濒临“失传绝迹”之境,以致最近一位从马来西亚归来的老华侨致电本报询问“深圳哪里能买到客家凉帽?”。
客家凉帽是深圳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可现今深圳客家凉帽制作之地布吉甘坑凉帽村已无一户人家织凉帽。一旦客家凉帽真的失传绝迹了,我们的文化记忆恐怕也就会从此残缺一块。如何保护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促进非遗自身造血,延续其艺术活力和生命力,很重要。如何增强非遗自身造血功能呢?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以生产方式对之进行保护,通过市场进行推广。如此,非遗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也就得到了保留。近些年,深圳大胆创新,探索出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保护非遗,就要结合非遗本身特点,因地制宜,为其量身打造市场之路。比如,客家凉帽对研究客家妇女打破“女人不抛头露面”的古中原遗风,具有文化参考和研究价值。做好客家凉帽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客家凉帽感兴趣,从而进行购买消费。一旦购买客家凉帽成为人们深圳旅游、走亲访友的送礼首选之一,那么客家凉帽将获得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说,关键在于如何讲述一个动听的故事,讲述其文化内涵,令非遗在市场上展现魅力。
是不是产业化、市场化就万事大吉了呢?显然不是。盲目的产业化,搞扩张,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非遗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之所以特别,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凝结着民俗、文化、仪式等等,这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机械复制的、丧失灵性的非遗产品,最终会因失去其核心竞争力而死得更快。所以,以生产方式保护非遗,前提是必须充分尊重非遗的特殊性。手工制作一顶客家凉帽需要33道工序,费时不少,但能够保存20年之久,恰恰是这样的纯手工制作,凸显了其价值。走市场化之路,不能得其形,忘其神,更不能一味追求数量。一顶客家凉帽经过33道手工工序所凝聚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制帽人心中对它蕴含的文化习俗的敬畏。保护非遗,不能简单将之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然后大量推向市场,而要在文化传承上下大功夫,走高、精、尖之路,使其原汁原味走出去。
保护非遗,首要的是延续其生命力,让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知道曾经有过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风俗传统,曾经我们戴那样的帽子,说那样的语言,听那样的曲调,进行那样的仪式。这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也是保存并守护文化记忆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