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子强烈要求装空调成为这些天最热门的“新闻”——上海市松江大学园区,不少学生结伴到周边宾馆开房;在江西,有大学生愿出资1000元“约睡”后勤管理人员,湘潭职业学院更有学生难以忍受酷暑,不惜以撕书的方式表达不满。
酷暑之下,空调要不要成为学生宿舍的“标配”?各方表达,依旧充满着“公说公有理”式的对立。
作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伊顿公学至今仍设在一座古堡里,学生宿舍里既无空调也无电话,甚至没有自来水,学生用水需自己到井里去打水,诸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收拾桌椅等,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
一所 “培养了20位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的名校,为何推行如此不近人情的教育模式呢?透过表象不难发现,学校管理者就是想借助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提高孩子对环境的忍耐力、调节力以及适应力,过滤掉更多的心浮气躁。
适应社会,首先应当立足当下,学会吃苦,学会在不如意甚至在痛苦和挫折中历练自己,愉悦身心。竞争的终极就是心理的较量、意志的拼搏,而不仅仅是智商的比拼。伊顿公学之所以群星璀璨,与这种残酷模式不无关系。
现实生活中,物质条件好了,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反而差了。眼下,不少大学生体能堪忧,弄得一些大学甚至连长跑项目都不敢安排了;遇到一点困难与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如此心智,怎么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如果将挥汗如雨的环境当做一种历练,当做一种挫折教育,当做一种身体排毒,这样的心境,会不会给人以另外一种心灵上的升华?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能历练到这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具备了这种健康的心理意识,装不装空调,也就无所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