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重庆日报:金融业“铁血纠偏”更需要勇气

张军兴
2013年06月25日08:45   来源:重庆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最近,向来“财大气粗”的银行也闹起了“钱荒”。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20日,上海银行隔夜拆放利率(Shibor)大幅飙升至13.44%,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前所未有的30%,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与此同时,过度依赖于同业拆借的银行陷入被动,整个金融市场出现短暂的资金断流现象,大量金融机构都在市场上疯狂找钱。为了吸金,不少银行上调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对存款客户送米送油送手机。

目前,各种“央行要‘放水’”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和以往的“有求必应”不同,这次央行依然保持淡定,并没有采取“恢复逆回购、动用SLO工具投放资金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释放流动性,相反,甚至还时不时发行央票、开展正回购来回笼资金,让市场扩张预期一次次落空。

央行的淡定,展示出“铁血纠偏”的坚定态度,也表明了其对当前资金形势可控的信心。毕竟种种迹象表明,这次“钱荒”是结构性的,也是暂时性的,勿需央行再为市场注入流动性。通过数据分析,我国的货币存量规模已经足够大,据统计,截至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4.21万亿元。但出人意料的是,M2与GDP的比值却在不断的扩大,到今年一季度,M2与GDP的比值已近200%,这表明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逐渐减弱,也反映出大量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有人疑问,市场上钱这么多,银行为何还出现“钱荒”?一方面,美元开始走强,加之我国对曾经拥有高回报率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加强了管理,导致资本流入放缓,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5月份银行信贷投放不足,以及部分银行认为监管部门可能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产生了种种“误判”。加之,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奉行“扩张主义”,致使其业务规模远远超出自身的资本实力,难以周转时,只得频频向其他银行拆借资金。而同业拆借的“好处”很多,比如,能实现套利、将资金投入房地产、股票市场等还可以谋取暴利。

与此相伴的是,金融机构“钱生钱”游戏玩的越来越“随意”,大量资金在缺乏技术含量的操作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利。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一些国有企业甚至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进行套利,导致社会融资规模的虚增。而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因而实体经济闹“钱荒”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治病救人”?窃以为,必须要消除商业银行的“路径依赖”,改变“商行一喊饿,央行就喂奶”的惯性循环,使银行业“正本清源”,真心服务于实体经济,以转型升级促发展进步。恰如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指出的,“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而当下的关键是央行要能顶住重压,通过市场调节,让资金流向更应该去的新兴行业、“三农”、小微企业等,以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

不可否认,在利益既得群体的裹挟下,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之路遍布荆棘,但我们没有选择,必须要走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讲,“铁血纠偏”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责编:吴斌、谢磊)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