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要用经济的标尺来衡量自己,更要用文明的标尺、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尺来衡量自己,这才是中国梦的最佳实践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人的幸福感、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超越一切速度、效益指标,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成果的最高标准
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悲的,没有梦想的国家同样没有未来。当中国梦成为时代召唤,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为“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幸福中国”的大门已经向我们发出召唤。
梦想在前方,圆梦在脚下。2010年的上海,通过举办一届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已经提前用行动在回答这个历史命题——中国梦之于上海,之于每一个市民,应该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我们不仅要用经济的标尺来衡量自己,更要用文明的标尺、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尺来衡量自己,这才是中国梦的最佳实践。
贫穷不是中国梦,但只有经济发达也不是中国梦。过去30多年,我们欣喜于整个国家经济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们在追求财富增长过程中,也更期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携手共进,期待社会更加公平公正。
换言之,还需要处理好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人人得享发展成果,也需要社会文明程度有更大提升。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中国梦,不只是富人、成功人士的专利;实现中国梦,更不是只意味着鼓了腰包;圆了中国梦,绝不是把人打造成“经济动物”。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幸福梦”。没有人民幸福,发展就不算成功。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人的幸福感、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超越一切速度、效益指标,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成果的最高标准。
从住房到医疗,从教育到文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上海,老百姓的需求多层次、多元化。过去,电灯、电话就算现代化了;现在,幸福生活的内涵和要求大大拓展。上海对民生保障的理解,内涵会更丰富,层次会更高。
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上海面临的老龄人口增加、外来人口涌入、社会转型矛盾交错、利益多元分化等方面的压力,同样要比其他地区来得强烈。
过去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上海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在破解改革难题上曾经创造了许多前瞻性强、普遍意义大的“第一”和“首次”,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大道上,上海应该再以排头兵之锐气,在改进民生、创造福祉上先行一步,为实现中国梦探索和提供现实的标尺。在这个问题上,上海重担在肩。
我们必须理顺发展与民生的关系。这好比人的两条腿,如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只能跛足前行,走不快也走不远。
民生问题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具体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切实了解和把握群众究竟“盼在何处、难为何事”。我们要时刻牢记:一个社会再富裕,都有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必须营造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以具有可持续效应的制度安排,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天花板”、“玻璃门”,为每一个普通人创造实现梦想的社会土壤。要树立务实作风,防止表面上轰轰烈烈,防止民生工程变成形象工程,扎扎实实为民办好事、做实事。
历史经验证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未必带来更高的幸福感。相反,“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并不鲜见。与30多年前相比,物质生活显著改善。但在一些地方,新的社会矛盾也增加了,一些人的焦虑感也很明显。因此,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提升幸福感。
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讲物质利益、个人权益,还应包括价值取向、文化权益、法治环境等。
我们必须要有价值观的引领。转型期的上海,如果没有核心价值的凝聚,没有共同理想的追求,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只有真正用“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时刻检视自我,这样的上海才会更从容、自信、开阔,不狭隘、不偏激、不盲目,在创造幸福的路上走得更好。
在社会更加多元化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是核心,要尊重人的尊严、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这比单纯满足物质需求更为重要。
当然,也不能不切实际吊高胃口、盲目攀比,而应该注重社会发展阶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特别注重法治环境的营造,要以政府带头遵法守法来带动全社会形成人人信法遵法的环境。
为梦想而奋斗,从来都不会晚。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它涓滴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怀着这份勇气,在圆梦征途上,上海有信心、也有责任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