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一些单位的公务员吐槽说,原先对领导讲话照本宣科很不习惯,可是,在经历一些领导脱稿讲话之后,大家反而真心宁可他们“读稿”。
显然,这些公务员尝到了某些领导“脱稿”讲话的苦头。孟小姐举了个例子,她参加一个会,最后讲话的领导说自己只简单讲三点,不料他一“脱稿”,“简单三点”竟然讲了一个小时!而按照会议主题,如果事先准备稿子,那三点几分钟不要就能说清楚。
希望讲话者脱稿,无非是希望去掉文稿中繁文缛节、承转启合的八股调,让表达更加有血有肉,更贴近实际。确实,不少领导脱稿讲话比照本宣科更有感召力,更能把观点说清楚,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虽然是脱稿讲话,其实是事先有所准备的,平时就对实际情况了如指掌,不用稿子自然也能如数家珍,平时对问题的症结有所研究,脱稿讲话就能一针见血,加上没有讲稿常有的中规中矩,脱稿讲话反而掷地有声,给人印象深刻。但也有些脱稿讲话者,把脱稿讲话仅仅当做一种走过场,体现对所议之事的“重视”,因而明知“没做什么准备”,也要即兴“说几句”,结果只能是,要么与主题若即若离,深一脚浅一脚,拉拉杂杂,真正有用的话没几句;要么“说点题外话”,把自己最近的芝麻谷子见闻说上一通,好似与与会者“把酒话桑麻”,既听不出有啥高见,又揣摩不出弦外之音。碰到这样的脱稿,人们自然希望他能拿出稿子,因为有了稿子,至少能看出他是真的有所准备,真的“很重视”。
会议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方式,在会议上发言,读稿也好,脱稿也罢,关键在于围绕主题讲有用的话,讲明白的话,讲短话。如何改变讲话稿的写法固然需要研究,但如果脱稿讲话比读稿还不着边际,那人们宁可听那“八股”讲稿,毕竟“八股”预先准备,还不至于离题万里。脱稿讲话虽然是一种能力,但本质上反映的是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这与读不读稿关系不大。如果你“没做什么准备”,就不要海天胡地“脱口秀”,这并不能反映水平;如果你有真知灼见又不善脱稿精彩表达,那就读稿吧,没有人会因此而怀疑你的能力。在脱稿不脱稿的问题上,不能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