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了,给亲朋好友送上两斤传统意义上的粽子,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但如果花几百元、几千元送上两斤“豪华粽子”,这样的粽子就变“味”了,真诚情意充满了“利益”和“需要”。如此人情消费容易滋生腐败,成为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与人交往,送上一点对方喜欢的小礼物,既体现了相互之间的真情,也承载了内心的敬重之意。这样的小礼物,可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也可能是精心挑选的,都值不了几个钱,甚至也就三五元,但就是这小小的礼物却包含了非常厚重的情谊。这种情谊能够让“花落而不爱渝”、“权倾而不情离”、“财尽而不交绝”,这份情谊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持续的、温暖的感情互动,可以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似乎陷入了“过度人情消费”的怪圈。在他们看来,社会交往中,礼物的价值代表了感情的深浅,礼物的品牌代表了感情的轻重,这种日益泛滥的人情消费,都成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包括同事、同学、同乡在内的亲朋好友结婚、庆生、满月、搬家、开业、升学……不封个千儿八百的红包,都不好意思去,似乎维系人际关系,非“贵”莫属。少数党员干部甚至以贵贱来判断尊重与否,从一定程度上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凡事都有个度。人情消费也是如此,超过了这个“度”,就非常容易滋生腐败。一些人往往借逢年过节和结婚、生子等喜庆时机,献上“厚礼”,以表达“心意”,少数党员干部碍于情面,推辞不过,最终笑纳。决口一旦打开,一次、两次、三次,次数越来越多,礼品档次越来越高。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相敬如宾渐渐地变成了勾肩搭背,这种人情消费就像一条缰绳牢牢地套在了党员干部的脖子上,不知不觉中与之同流合污,甚至成为违法犯罪的“保护伞”和“马前卒”。
控制人情消费,倡导简朴交往、文明交往。首先,筑牢思想防线。在社会交往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像习近平同志说的那样:“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只有守得住底线,才能远离过度人情消费,反对过度人情消费,控制过度人情消费。其次,健全制度机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过度人情消费的背后是利益。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社会公开,取消“特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此一来,过度人情消费也就无利可图了。再次,加强社会监督。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既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社会交往的监督,限制人情消费,又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让权力始终行使在正确的轨道上,减少权力滥用和寻租的机会,逐渐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