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过去,暑假临近,又有些关于孩子的话要说。
事情的缘由是一个朋友“诉苦”:六一那天他准备带孩子去远郊的一家植物园玩玩,不料小家伙却颇不领情,说他不愿意去外面玩,而宁愿待在家里电脑旁打游戏。朋友说,现在这样的“宅童”越来越多,不知该怎么办?
常听说有“宅男”、“宅女”,如今又冒出个什么“宅童”?这将给如今的孩子带来什么影响?不久前在“拯救‘自然缺失症’研讨会”上,云南自然教育中心主任王渝说,在一个民族村景点里,一个城里来的女孩看见飞来的蜻蜓,竟吓得捂着脸反复尖叫,工作人员只能告诉她说:“不要怕,蜻蜓不咬人。”
蜻蜓不会像蚊子那样叮咬人,这是笔者做孩子时就知道的,而且蜻蜓还是许多人儿时不可或缺的“玩伴”。特别是在那夏日闷热的雷雨前夕,不知从哪里飞来的蜻蜓 “集团军”,竟是漫天飞舞,引得孩子们四处追逐,实在欢乐得很。
在古代以蜻蜓为歌咏对象的诗词里,大概要算宋代杨万里的 《小池》最为著名了:“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非常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蜻蜓在自然与人之间构成的一幅诗情画意。此外,蜻蜓在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笔下也多有提及。但据法布尔观察,号称“昆虫界捕虫高手”的蜻蜓却常常是螳螂嘴下的美餐……
蜻蜓曾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但现在不仅许多孩子不认识蜻蜓了,甚至在“水泥森林”的城市里也难得见到蜻蜓了,这一现象已引起有关专家的不安。
一份“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如今的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已越来越少,其中有高达51%的孩子从不或极少去自然环境游玩,有时即便走进公园,也是抽空就玩电子游戏,而对周边的景物毫无兴趣。
其原因与当今的城市化加速,空气与水体污染、学习负担繁重、电子产品依赖等诸多因素有关,特别是有些孩子尽管对电脑、电子游戏、网络视频的掌握及痴迷程度能让他们的家长“俯首称臣”,但对父辈孩提时玩泥巴、捉蜻蜓、听林间鸟鸣的自然之乐却相当陌生。
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孩子们不知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为何物,由此最终导致形成一种“自然缺失症”。
这最早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他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自然缺失症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出现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甚至还可能造成儿童肥胖症、注意力障碍、抑郁症、视力退化、交流困难、阅读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出现。
此外,由于对自然界缺乏起码的尊重,儿童不再理解食物的来源,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从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降低,这必然会对未来的人类社会产生诸多消极甚至破坏的影响。
重建孩子与自然的关系,应引起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夏天来了,又到了蜻蜓飞舞的美好季节,让我们带着孩子,走进田野,走进树林,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有所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