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起“武力侦察”作战。战役初期,日军优势明显,苏军接连失利。斯大林察觉到日本试探背后的险恶用心,认为若不能坚决粉碎日军进攻,后患无穷。于是增派重兵,并任命朱可夫为指挥员。
朱可夫率部反击,日军伤亡惨重。苏军向纵深进攻,步兵第36师奉命攻取一个阵地。此阵地关系战役成败,日军抵抗顽强,36师伤亡很大。师长打电话请求暂缓进攻,朱可夫不准。
过了一会儿,朱可夫打电话问师长:“是否在继续进攻?”
师长说:“部队伤亡很大,一时无法向前推进。”
朱可夫说:“现在,我只问你一句话,你还能不能发起攻击?”
师长答:“有困难。”
朱可夫立即说:“我宣布解除你的职务,让参谋长接电话。”
参谋长接过电话,朱可夫问:“你能否继续进攻,完成任务?”
参谋长说:“没问题,司令员同志。”
“那好,从现在起,你就是师长。”
结果,新师长还是没能组织起进攻。朱可夫没听完对方诉苦,打断了他:“从现在起,你不再是师长,等候新师长到来吧。”他转身在司令部选出一名上校,宣布任命,明确任务,并把炮兵预备队加强给他。
第三个师长坚决按朱可夫的意图发起进攻,夺占了这一要地。
在朱可夫的指挥下,日军遭到毁灭性打击,被迫求和。诺门坎战役以苏军完胜结束。随后的卫国战争,拥有稳定战略后方的苏联,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深谙兵法、满腹韬略的朱可夫为何却在激烈对抗、你死我活的紧要关头,频频换将?答案就两个字:打赢!“打赢”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执行力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执行力是全局意识、牺牲精神和洞察理解、分析判断、控制协调等能力的综合,是贯彻落实作战意图、实现作战目的的具体实践操作能力,是连接军事决策与目标实现的桥梁。执行力不等于战斗力,但它体现战斗力,影响战斗力,是战斗力生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艾森豪威尔曾说:“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你唯一需要的就是执行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计划。”
塔山阻击战,我防守部队坚决执行上级的阻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以鲜血和生命,死守到底,一步不退!终于挡住国民党“东进兵团”11个师的疯狂进攻,保证东北野战军实现了夺取锦州关门打狗的战略目标。与之相反,孟良崮战役,尽管蒋介石严令外围国民党各路援军拼死驰援张灵甫,李天霞、黄百韬等部仍阳奉阴违,几乎是坐视整编74师被全歼。正反两面的典型例证充分说明:执行力强则战斗力强,执行力弱则战斗力弱,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战斗力。
军队是遂行作战任务的武装集团,对指挥员而言,所有的疑虑只能出现在决策的过程中,一旦决定,剩下的只能是坚决执行和贯彻。有句军旅名言叫“慈不掌兵”,古今中外很多名将在危急关头往往表现得异常“冷酷”。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英军统帅亚历山大对阻击部队下的命令是“战斗到死”!塔山阻击战,我28团伤亡近800人,报告战况时,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的回复只有11个字:“我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辩证地看,没有这些牺牲,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指挥员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情”,恰恰是对部属乃至国家民族的高度负责和无疆大爱。
对全体指战员而言,只要是上级的正确指示,为了全局利益,必须不折不扣、不讲价钱地贯彻执行,决不能有任何的消极、动摇和抵触。这里用得上几句老话: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有条件的要执行,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执行!唯此,才能肩负起“能打仗、打胜仗”的时代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