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上养猪,黑板上种地。”这曾是人们形容高校教学、科研脱离实际的笑谈。前不久,记者在安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高校了解到,这些高校探索设立推广型教授序列,鼓励专家到农业生产一线寻找课题,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取得不错的效果。
制度设计之变
目前高校的现状是,为了评职称,高校教师必须做实验、写论文,每年还有课时要求。采访中一些教师认为,要让农业大学的专家经常下乡,到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技术,必须有制度化的设计。
在这方面四川农业大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为满足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而进行的编制改革中,他们建立了固定编制、浮动编制和聘任科研助理相结合的制度,确保教学和基础研究力量前提下,把一些人员分流出来,从事科研、开发、成果推广应用。记者翻看《四川农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发现,与过去评定教学型教授相比,推广型教授在发表论文数量、质量、教学方面均降低了要求。
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孙占海说,针对专家经常下乡影响课时这一情况,东北农大调整了考核机制,下乡时间可折合成学时,在农业生产一线一个多月基本可抵充全年四五十个学时的课时要求,免去了教师在课时方面的后顾之忧。刚入职的青年教师3年之内累计下乡时间不少于3个月,这也是评定职称的标准。农口青年教师上岗后要到基层试验站、示范基地锻炼,以提高实践能力。
记者调查发现,安徽农业大学在制度设计上着眼于培养实用、专业的农学人才,探索和创新农业推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安徽农大结合“大学农业推广模式”的构建,以农业推广综合试验站、示范企业和新农村示范村为实习基地,加强对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校内导师和基地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不断提高实践锻炼的比重,增强学生应用推广能力。
激励创新之举
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决定于农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唐茜说,四川农大在分配机制方面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扩大课题组提取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收益比例,用“放水养鱼”的政策为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
记者采访获悉,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成果推广转化投入保障机制,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成果转化。鼓励包括离退休教职工在内的科技人员到农村、企业搞技术承包或技术入股,支持技术转让,促进科研和市场有效对接。
“为什么很多科技成果被锁在抽屉里,无法转化成生产力,原因之一,就是过去‘电脑上养猪、黑板上种地’的教学科研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专家下去了,才能发现农业生产一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为主题的好成果才更容易‘走出抽屉见光,浮出水面上岸’。”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郑秋鹛说。
为此,东北农大向大庆市选派了数十名中青年专家,担任科技副县长或科技副乡长,探索自下而上的科技服务模式。这样的机遇,让在敖林西伯乡挂职的工程学院副教授冯江发明了“高压静电残膜回收机”。
冯江告诉记者,当地广泛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但市场上销售的收膜机回收效果不好,大量残留农膜不仅污染土地,还影响农业膜下滴灌技术推广。要不是到下面挂职,不会想到这个课题。
“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技术不一定是水平最高的技术,但肯定是实用技术。”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杨德光说。
服务“三农”之基
一些高校专家同时指出,目前国家有关政策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是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服务社会的成效还没纳入高校的绩效考核,职能与职责不匹配。建议将大学推广模式纳入全国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将服务“三农”的绩效纳入涉农高校的考核范畴,形成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
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在职称评定方面做出一些探索,但人事部门还没有就推广型教授单列编制,仅靠挖掘高校自身潜力只能暂时解决少量编制。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建议,相关部门宜增设推广型编制,增加农业高校推广教授、推广研究员等农业推广队伍的编制指标,以便尽快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推广队伍。
针对资金支持渠道不稳、项目不连续的问题,郑秋鹛等专家建议,将“大学农技推广模式”纳入中央和省级政府预算,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重点支持综合试验示范站、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将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资金支持常态化,以确保涉农高校将农技推广工作纳入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记者 杨玉华 管建涛 吴晓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