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这是一个儿童欢庆愉悦的日子,也是一个成人追念反思的日子。
童年是一个放飞梦想的季节。带着对世界的懵懂认知,每一个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有了人生中最纯真的梦想。梦想长大了当老师、当警察、当医生、当科学家,梦想能继续上学、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能过上城市生活,梦想有一天考上大学、考取博士、留学深造,梦想变成超人、奥特曼、外星人……孩子的每一个梦想都弥足珍贵,没有伟大与渺小之分,没有现实与虚无之别,没有好坏对错之异。在一个梦想初成的年龄,关键是有“梦想”可成。有了梦想学习才有动力,有了梦想生活才有色彩,有了梦想未来才能圆梦,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梦想都应该呵护。即使是天马行空、虚无缥缈、异想天开,都不应该漠视或苛责,孰不知这些正是童年应有的成长印记。
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在孩子眼里,他们的梦想总是美轮美奂的,当然也是变幻莫测的,即使长大成人,不少人的梦想也依然充满着变数。然而,孩子们的梦想,很多时候都会跟父母的期望相去甚远。要么认为孩子的梦想太渺小,或者是认为遥不可及;要么认为选择的职业钱太少,或者是认为工作太累;要么认为从事的行业没前途,或者是认为事业没保障。在成人世界里,许多人习惯于对孩子的梦想加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甚至是把成人未竟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表现和方式不尽相同。现实中常见的是,父母无视孩子内心世界里“原生态”的梦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为孩子设计梦想规划人生,用思想的“模具”锻造孩子,抑制孩子纯真的“非分之想”。如果总是人为赋予孩子梦想,他们将慢慢变得没有梦想,或者充斥着成人世界的功利梦想。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第一导师,是呵护梦想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孩子梦想的实现与家长为孩子创造怎样的条件息息相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只有取得孩子的认同、转化为孩子行动才不至于成为空想。父母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梦想,引领孩子的立志,发现孩子的优长,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孩子追逐梦想创造条件。孩子有了内在动力才能释放自身的潜能,不被成年人思想束缚才会有尊严和幸福感。家长要以孩子的成长需求和权利实现为中心,调整自身的期望和梦想,摒弃那些给孩子制造压力、成长障碍的不切实际的梦想,在不断深入了解孩子、向孩子学习、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这样孩子的梦想与家长对孩子的梦想,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呵护孩子的梦想,需要全社会携起手来,为孩子创造梦想成真的条件。最近一段时间,媒体曝光了一系列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案件,最高法院日前还公布了三起典型案例,并指导各级法院进一步加大惩治力度,坚持最低限度的容忍、最高限度的保护,该重判的坚决依法重判。痛心之余,我们很有必要重温一下儿童节设立的初衷:“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正是因为曾经发生在儿童身上的一系列悲剧,才让文明社会共同设立了这个节日。但时至今日,儿童被体罚虐待致伤致残、遭受性侵害的犯罪案件还时有发生。成人世界确实亏欠了孩子太多,对于这些受到伤害的孩子来说,在梦想放飞的年龄,开启的确是一段噩梦。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一个有良知的成年人都应该保护和关心儿童,应该齐心协力为孩子插上追逐梦想的翅膀。孩子的梦想就是国家的梦想,呵护孩子的梦想就是守望国家的梦想。
每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梦想,呵护他们的梦想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所说:“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支持少年儿童工作。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