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检察日报:不妨将“一年换40个轮胎”作为公车改革突破口

毕晓哲
2013年05月29日09:19   来源:检察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公车改革十余年历程中,如此案例举不胜举,甚至有人称之“越改越多、越改越乱”。公车私用普遍,超编超标屡禁不止,成为公共财政的包袱,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据记者采访了解,不少公车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人为浪费现象。比如,各地开会基本都是一个领导一辆车,开会几个小时期间,部分车子一直不熄火。还有涉嫌违规产生的浪费,不少公车被发现违规在非指定机构修理,个别极端的,一辆公车一年换了40个轮胎(5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

  公车改革发端于1998年国家体改委提出公车改革计划,至今已经十多年,为何多年来进展缓慢没有实质性进步?在笔者看来,正与上述“一年换40个轮胎”所反映出来的内在原因有关。部分单位的公车一年要换40个轮胎,直接反映出来的是公共财政管理混乱和监督虚设的问题。一个轮胎可以跑多少里程,是有一个基本标准的,一辆公车一年跑了多少公里很简单就能核算出来,40个轮胎的“恐怖”里程只能说明一些公车使用者在明目张胆地造假。明知有人虚报冒领,却不闻不问、任其套利,是财经制度和监管上出现了严重偏差。

  其实,“一年换40个轮胎”的背后就是一个个“假装换轮胎”的利益问题,40个轮胎不是一笔小数目,再加上油料的跑冒滴漏,公车“家用”以及“三三制”的现实,管理和核算公车开支的人员和部门利益问题,一辆辆公车背后不知道有多少庞大的利益群体在里面。在现实改革中会存在阻力的大小区别,但毋庸置疑的是,公车浪费有多么严重,改革的阻力就有多大,也就是说,“个体公车更换轮胎的数量”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到公车改革的进程和路程有多长。

  所以,“一年换40个轮胎”所折射出的公车利益纠葛的症结,就是公车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的“病根”。利益群体过于庞大,而涉及的“轮胎数量”式的“私利”同样过于庞大,一些地方试点式的推动最终半途夭折,一些中央三令五申的“规定”被当成耳旁风便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那么,对于公车改革今后如何推动、如何改?事实证明,“一刀切”式或彻底式的“全盘”改革将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在笔者看来,不妨将“一年换40个轮胎”当成突破口。

  一年中的公车里程是有数的,也是可以直接掌握的,完全可以核算到一年内公车的基本费用上来。在确定了一辆公车的基本费用之后,还必须堵住部分群体利用公车“虚报冒领”损公肥私问题,彻底关闭“虚报冒领”的人情风。通过严格管理公车,以及财务监督等制度性推进,只要能真正剥离掉相关利益群体的非法利益,让公车真正姓“公”,再从“数量”上做根本性改革的时候阻力必然会无形缩小。另外,严格公车管理、严格公车经费开销,虽然与大幅度的公车改革进步相比属于“一小步”,然而,如果真正能让公车耗费透明公开、做到精打细算,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大步骤的公车改革难以真正推动,从“迈出一小步”的角度限制住“一年换40个轮胎”的公共财政腐败,难度总要低得多。

(责编:方蕊娟、赵娟)


相关专题
· 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