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在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办的“蓟门决策论坛”上,原黑龙江省省委巡视组副厅级巡视专员李克军表示,应取消信访排名制,推动我国信访制度应向新型治理模式转型。(《法制晚报》5月27日)
从2005年修订的《信访条例》可以看出,“信访排名”的初衷是为了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等行为予以追究,以督促信访工作人员增强责任制。不难看出,“信访排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信访排名”与地方政府及官员政绩考核紧密挂钩甚至某些地方“一票否决”的情况下,“信访排名”俨然成为影响政绩的重要指标,这个排名显然不是“光荣榜”,而是影响政绩乃至升迁的重要拦路虎。在某些政府及官员眼中,打掉这只拦路虎的最简单有效措施,当然就是杜绝群众信访行为,于是,对信访行为如临大敌,甚至派遣人员抓访、截访并不鲜见,而京城出现专业的截访“黑保安”公司也被媒体披露。
这显然违背了“信访排名”的初衷,乃至违背了设立信访制度的初衷。为从“信访排名”的“黑名单”上消失而诉诸抓访、截访等违法行为,显然不只是法治精神匮缺的表现,并且严重暴露出某些地方政府及官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信访是群众为数不多可以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面对群众诉求,某些政府部门不是着眼于解决问题,而是先想到把问题捂住,先压下来,殊不知问题是捂不住的,捂得时间越长,越容易发酵。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应该直面问题和矛盾,在尊重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帮群众解决难题。这才是公共部门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信访排名”建立在信访基础之上,而信访又是社会稳定工作大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信访排名”的效果违背了信访工作的初衷,可以反映出当前某些官员对于“稳定”看法的局限性。他们认为,稳定就是一点儿问题不能出,丁点儿矛盾不能有,殊不知群众日益觉醒的权利意识映射在经济社会急遽发展的大幕上,利益诉求必不可少,民声民意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权益吁求。我们无法苛求“一点儿问题都不能有”的“静态稳定”,而是要在倾听民声和回应诉求的过程中寻求一种“动态稳定”。要知道,相对于“一点儿问题都不能有”的“动态稳定”,直面问题、回应诉求所营造的“动态稳定”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
“信访排名”是该取消了。但仅仅取消“信访排名”还不够,还要让信访制度发挥出应有的功能,真正成为群众可以顺畅表达利益诉求的通道,让民声民意得到应有的回响。这就需要公共部门要摒弃“捂盖子”的问题意识,要正视问题,直面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吁求,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对稳定不能停留在“不容一点儿问题”的“静态稳定”的思维定势里,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稳定问题,以敬畏民意、回应诉求达成一个“动态稳定”。此外,信访工作要建立一种督导反馈机制,以“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为旨归,这才是信访制度的本意。
信访工作是公共治理的一部分,公共部门不能只是坐等群众来“上访”,更要主动深入群众“下访”,在深入基层中倾听群众声音,将难题化解在基层,这也是提升公共治理质量的题中之义。此外,公共部门政绩考核要科学规划,信访不是不可以纳入政绩考核,但纳入政绩考核的不该是“信访排名”,而应是如何回应群众诉求、是否为群众解决了难题,这就需要完善健全信访反馈督导机制。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公共治理尚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共部门当不懈努力,因为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凌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