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拟将民歌湖改名为“朱槿湖”并拟定一大批新湖名称的消息,经媒体报道近期在社会上引发热烈讨论。正是通过这场讨论,笔者才得以知晓:位于埌东民族大道上的五象广场,早在3年前已被改回原名——金湖广场。
民歌湖这一名称的来由,是因为那地方曾经是南宁市著名的民歌广场。广场改造为湖泊后,人们按习惯称之为民歌湖。应该说,这个湖,和“民歌”是有历史渊源和因果关系的。广场不在了,面对一池碧波荡漾的湖水,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当年这里曾经回荡着优美的民歌。
朱槿花的身份自然也相当特殊,它是南宁市市花。从这个角度说,南宁人对朱槿是有感情的。可惜的是,民歌湖畔的朱槿花似乎并不灿烂夺目。看起来,要让人们接受“朱槿湖”这个新名称,有关部门须尽快在湖边广植朱槿,使其名符其实。
同样的原由,位于埌东民族大道上的那个广场虽然已经改名“金湖”,但到目前为止笔者仍固执地称之为“五象广场”。因为,广场上醒目地矗立着一座至今在南宁仍堪称一流的标志性艺术品——五象雕塑。为考证“金湖”之名的合理性,笔者最近特意到广场寻觅足以体现“金湖”特征的元素,结果除了在附近发现一条毫不起眼的金湖路外,没有任何有关“金湖”的形象感觉。倒是那五头大象,依旧气昂昂立在广场中央,醒目而倔强。
湖泊、广场、街道乃至一座城市名称的来由,和这些地方的空间位置特征、民间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内涵息息相关。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足以形象体现当地空间位置特征、民间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可能被人们认可并牢记,传之久远。那些仅凭少数人意志、喜好乃至相关利益而随心所欲任意修改的地名,只能贻笑大方,终归难以被公众接受。
名不符实的随意起名、改名,不仅可笑、难记,甚至还会渐渐抹去人们脑海中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渐渐淡忘不该忘记的历史文化。
“老南宁”们还会记得,南宁市西乡塘区曾有一条颇有名气的大道——西乡塘路。当年,西乡塘路改名为“大学路”时,有赞赏者曾如此称道:“西乡塘路”这个名称有“乡”有“塘”,实在太过土气,和周边日新月异的都市景观,泱泱大气的大专院校及众多高新科技企业不相匹配,这条街名改得好。
如果按照这位赞赏者的逻辑,聚集着北大、清华和众多高新电子科技企业的北京中关村,名称岂不更土,早该改名了。现实却是,“中关村”这个名称不仅一直没改,还被北京人乃至全国人民叫得越来越响亮,名气越来越大!
说到早已在改名中消失的西乡塘路,笔者想起早年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一段重要史实——当年邓小平、张云逸在百色起义前夕指挥“南宁兵变”时,枪声就是在西乡塘打响的。在西乡塘路上,曾经奔走着革命将士紧张而坚定的行军步伐。如今,西乡塘路消失了,好在西乡塘区仍在。如果哪一天有的人也心血来潮嫌其“土气”,把它改为“大学区”、“高新区”之类所谓时髦名称,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在研究“南宁兵变”那段历史时,要到哪里去寻找“西乡塘”呢?
当然,地名,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名,也一直都在理所当然地进行着。以南宁为例,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定名邕州,到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改名南宁。南宁,寄寓的是一段曲折的历史进程和对这座南方城市从此安宁平和的美好期望。这样的改名,民众喜闻乐见,口口相传。
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对地名、街名的改变,实在太随意太缺乏智慧。南宁老城区那两条饱含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银狮巷、金狮巷,竟被改为寡淡无味的“兴宁路西一里、西二里”。直到最近推出“老南宁·三街两巷”改造项目时,才又如获至宝地将“金狮巷”、“银狮巷”这两个老名称重新翻了出来。
随意的拆建,让我们难以从林立的高楼大厦中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历史轨迹;随意的改名,也将让我们难以从地名、街名中触摸到一座城市的岁月痕迹、了解到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在发展,面貌在更新,改名、定名的工作永远不会停止。作为一个南宁市民,笔者的期望是:有关部门在最终行使改名、定名权力时,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多一些约定俗成的民间意识,多一点名符其实的艺术联想,多一份敬畏历史的诚惶诚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