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华西都市报:院士评选理当更多尊重常识常情

尔冉(专栏作者) 
2013年05月22日13:4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正在被关注,此前当选美国“两院”外籍院士但落选中科院院士的清华大学学者施一公,再次出现在有效候选人名单中。但与此同时,另一个细节似乎更值得注意:在此次院士增选名单中,政府官员仅有一人。(5月21日《北京晨报》)

391人的候选名单中,仅有一名政府官员——这是一处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但在我看来,这同样是一种必须被放大的院士评选现象。之所以说需要被放大,甚至给予好评,是因为它在传递出一种朴素的价值逻辑,那就是学术和权力本身就应该具有边界。

如果观察得再深入一些,“名单中仅一政府官员”的标签意义还不止于此,更在于其还原了院士评选制度的激赏本意。院士评选,不是名利场,只是为了激赏“在科学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人。换言之,院士评选制度的本意,就是试图经由学术性的“加冕”,再以研究成果和学术道德为评判,进而让当选者得到“崇高荣誉”式的肯定。它的评选对象指向学者,评选目的指向“总结式的褒扬”。

所以,正常的院士评选制度生态,理当是“远官员而亲学者”的——这是常识,必须被清晰地洞见。

每一个社会场域,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都应该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运行规则,“候选人名单中仅有一名政府官员”,这让人看到了院士评选向其自身单纯气质的某种回归,它充满了激赏的象征意义,需要为之击掌——不过,这还不够。要在官员和院士之间划下清晰的界线,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责编:吴斌、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