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13日上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说:“我看,我们现在虽然财政紧张,宁可在这方面多花钱,甚至花大钱,让老百姓对食品、对中国的食品要有信心。”(5月14日《城市晚报》)
鸭肉制毒羊肉风波未熄,硫磺熏毒姜事件又起,从毒奶粉到速生鸡,从地沟油到瘦肉精,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让百姓战战兢兢,任何一起新的食品安全事故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曝光食品安全问题闻名的“掷出窗外”网站曾因访问量过大而瘫痪,正是这种恐惧心理的直观反映,可以说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群众心头挥不去的阴霾。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食品安全于民是头等大事,于国是经始大业。食品安全一旦出了问题,不但会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群众生活质量,还会打击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更会陷政府工作于被动。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舌尖上的安全,一次次席卷全国的“严打”风暴也是成绩斐然,然而许多问题食品却往往在风暴过后迅速死灰复燃,继续为非作歹。是什么造成问题食品“春风吹又生”呢?笔者认为,低成本、易加工特性,正是致使问题食品屡禁不止的元凶。因此,根治食品安全问题没有捷径可走,重塑舌尖上的安全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此,中央因地制宜提出了“重典才治乱”,这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要找准切入点,牢固抓住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只有让铁拳打在实处,才能让群众看到希望;这还要求政府职能部门敢碰“硬骨头”,重拳出击、重点治乱,依法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只有让违法者感觉到痛,才能让他们畏其威、敛其行;这更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要持之以恒,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常态化,一抓到底,决不手软。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对人民不满意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就不能自满自足”,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谁都不能轻言胜利。然而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既是任重道远,更是刻不容缓,各级地方政府应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全力推动食品安全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走过阴霾,让群众享受到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