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终目的是育人,尤其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合乎社会规则的道德和良好的品行,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首要责任。
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公益广告,自《人民日报》10日8版刊出后,被作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展播”在国内媒体广为刊播。这组广告由四幅年画组成,主题为话题重大的“中国梦”,表现形式却亲切温暖。它以杨柳青画的品牌形象“娃娃”为主题画面,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赏心悦目。以这样的方式演绎“中国梦”的细节,无疑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比起年画娃娃的丰满与快乐,现实中的孩子却有些“骨感”,甚至“消瘦”。14日的《人民日报》有文章感慨“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追问“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比暮气更可怕的是,同日媒体报道:一天内武汉市连发3起自杀悲剧,其中有求职未果的26岁青年。前一天,河南漯河发生一高中生雇凶杀害父亲姐姐的罕见事件。而此前发生的校园凶杀、投毒案例、富士康青工跳楼等,也让社会深为叹息。接二连三的悲剧,为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现状及效果再次敲响了警钟。
是什么让青少年变得消沉、厌世,甚至暴戾、残忍,让自己和他人的美好梦想戛然而止?
上述“中国梦”年画提供了启示:几个娃娃以不同的形体语言,分别阐释“敬老”、“爱幼”、“互助”、“友爱”的四个主题观念。娃娃在传达中国梦,娃娃自己也要圆自己的梦,这些主题观念正是对少年儿童的一种成长指引和价值期待。广告如有续集,当是整洁、礼貌、诚实、良善、公正、平等、合作、宽容、坚强、勇敢等内容。对这些美好品德和价值观念的习得与拥有,正是儿童成长和“追梦”的起点。
少年儿童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要经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教育最终目的是育人,尤其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合乎社会规则的道德和良好的品行,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首要责任。品行是“1”,数理化等专业知识是“1”后面的“0”,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专业知识的多寡决定成就的大小,而品行的优劣决定人的成败。有了坚实的“1”,则立于不败之地:低,可健康成长,平安度过一生;高,则可成就一番事业。“1”不健全,就不会处理人际交往的烦恼,难以承受现实生活的压力,无法应对职场的挫折。发生在许多青年身上的不幸,具体原因虽有不同,却都是应对环境能力的不足,与人相处的失败,以致一时冲动,酿成千古恨。
健全人格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培育,应随着少儿成长从小开始。研究表明,童年是良好性格形成的最佳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认知的积累,性格不断塑造、调整、完善,到成年就基本完成了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发生在成年人身上的种种悲喜结果,其实早在少儿阶段就种下了根苗。
这些都在提醒人们,分数成绩固然重要,却决不能忽视孩子性格、品行、意志的培养。某种意义上,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坚实的起点,哪怕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暂时落后,也能保证后面赛程中的持续前进,顺利完成整个人生长跑,最终实现他们的追梦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