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对手,何来对策。研究战争制胜规律,不能不研究对手;研究对手,不能不研究对手的思维。
战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对敌人的了解。诚如《孙子兵法》所云:“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于用对手的思维看问题,是能打胜仗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退役军官保罗瓦雷利有过一段精彩论述:“反恐战争具有特殊内容,不能简单凭借军事力量完成所有的任务,美国若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停止西方人的思维,用敌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仅是反恐战争,任何战争皆如此。如果囿于自己的思维,依赖自己的习惯,就不可能看透对手、掌握对手、控制对手,打赢就是一句空话。
克劳塞维茨说过:“任何思维都是一种能力。”思维,是一种“软实力”,影响和决定着战争的走势。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前台是硬碰硬的较量,后台则是指挥员思维的较量。熟悉对手的思维,掌控有力、应对得法,往往会取得兵不血刃的效果。刘邦和项羽的垓下之战,因为刘邦熟悉楚军的思维和心理状态,用一首歌曲赢得了战场主动;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较量,也因为毛泽东熟悉蒋介石的思维习惯,从而赢得酣畅淋漓。相反,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因为不善于从对手的角度看问题,焚烧玷污了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导致舆论场和战场上的极大被动。
战场既拼血性,也斗理性;既需勇将,也需儒将。通过多次与外军特种部队的演习演练,我军一些官兵感到,世界各国特种兵的硬实力都差不多,较量主要集中于思维角度、思想深度、思考力度等“软实力”层面。善用对手的思维看问题,才能达到“反客为主”“料敌如神”的境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从而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学会用对手的思维看问题,重要的是掌握对手的“软资源”,摸透对手的“软实力”。现在不少国家的军队认为,一名现代军人不仅要懂得军事,还必须懂法律、道德、宗教、文化和历史问题。其中每一个问题都关乎对手的思维,都可能影响战争的成败。因此,每名军人不但要做本专业的行家,还应做通古今、晓中外、知天文、识地理、懂法律、辨经纬的“杂家”。有了深厚的人文积淀,既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又能站在对手的角度上想问题,才能跳出思维局限,识破敌人的心思和伎俩,在未来战场上出奇制胜。
(作者单位:武警河南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