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会过紧日子

靳广军
2013年05月13日14:5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一些地方政府采购的办公用品,近八成高于市场价格。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特别是通用类办公设备的配置标准不健全,致使采购活动中随意采购高档产品的现象较为普遍。

  如此“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一方面容易滋生腐败,把公款流入个人腰包;另一方面,违反政府提倡“过紧日子”的思想,严重浪费国家行政性开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约法三章,要求“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如今,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绝大部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都在认真落实八项规定,大兴节俭之风,过上了紧日子,深孚党心民心。

  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有一些人,由于长期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过紧日子,因此依然公车私用、超标准购物、接受豪华公务接待……如此依然逍遥自在。

  紧日子怎么过?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道考题,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深入思考,并体现到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中。

  心怀民生“过”。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过日子,绝不能像个人过日子那样,随心所欲。政府是人民的办事机构,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过日子当恒念物力维艰、常思民生疾苦、多谋民生福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为公共资源是有限的,“三公”花多了,“民生工程”就会不够用,因此要看着群众的脸色过日子。

  精打细算“过”。“细节决定成败”“魔鬼藏于细节”“针大的眼,斗大的风”……这些都警示我们,不精打细算过日子,不勤俭节约过日子,总是大把花钱、挥霍无度,是座金山也会很快见底。只有从思想行为改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注重在一张纸、一顿饭、一趟公差、一个决策上精打细算,才能真正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制度约束“过”。很多人表面上看似过紧日子,实则是变一种方式、换一个地方,想方设法“过快活日子”。这里面有教育不到位的问题,更有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一些制度,发挥不了作用,主要还在于其不够合理,往往是“应该怎么做”规定较具体,“违反怎么办”操作很难办;执行制度的要求提得震天响,惩治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却不能件件有回音。实践证明,制度不完善比无制度的后果更糟糕。它践踏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得一些人心存侥幸,打“擦边球”,搞“下不为例”,导致更多更严重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因此,没有零容忍,日子就“紧”不了。要想让日子过得明亮,过得让群众满意,必须使制度约束、监督到每一个人,使惩戒不成空谈。

  民生投入只能增,不能减,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履行这一诺言,需要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坚持过紧日子、苦日子,下苦功夫、真功夫,把钱省出来惠民生、办实事,把精力投入到为民纾难解困当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样,群众就会有好日子,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树立起来。

(责编:常雪梅、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