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央视网评:穿过时光之河,唯精神不朽

秦川
2013年05月13日08:53   来源:央视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故事,这些故事构成历史。”这是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力·维塞尔说过的一句话。5年,不算长的历史,我们依然记住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记住遇难者69227人、受伤者374643人、失踪者17923人……

弹指一挥间,世间变了模样。一名四川朋友说,今日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认不出来了”。汶川何以有今日的巨大变化?支撑汶川变化的推动力是什么?这可以从宏大处阐议,也可以从细微处落脚,既可以找到高屋建瓴的伟力,也可以探寻静水流深的脉络,在林林总总的力量中,不可撇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看似抽象,却是在血与火、歌与泪、生与死、悲与奋的实践中砥砺出来的,它的每一个字都能找到写实,每一种生长都能找到根基,每一处葳蕤都离不了丰饶的土壤。

体味这24字的抗震救灾精神,一种庄严、沉重乃至振奋感油然而生。地震发生后,胡锦涛迅即作出救灾指示,温家宝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亲临现场指挥,并在飞机上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当晚,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反应如此迅捷,实属罕见。震后3天,十多万救援力量以及各类先进设备,迅速集结,同样前所未有。抗震救灾,完全体现了举全国之力。

如果说人员的集结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那么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谛。统计显示,在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共接受捐款201亿,全国红十字系统共接收199亿元。惊人数字的背后是“血浓于水”的温热情怀。

救灾,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制度的优越性,看到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也看到了灾区民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建家园”…… 如果没有当地民众的奋进,光靠支援,很难建出一个新汶川。

灾难让人痛苦,并不值得讴歌,但灾难能够砥砺品格,激发人们对生命的审视,让人更能感悟生生不息的追求。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细节:5月12日,王女士一家带着震后生育的儿子来北川老县城“看姐姐”。地震发生时在邻县贩货的王女士徒步三天才走回县城,却听到4岁女儿遇难的消息。“直到儿子出生我才觉得又有奔头了。”一家人每年都会来看看已成荒草土堆的家。“只有新希望才能抚慰旧伤痛。”是的,希望就是在这种朴素信仰中发芽的,而新希望不断,未来必有盼头。

抗震救灾,留下的决不只是一种精神,更留下了一种精神性的制度建设,从设立防灾减灾日,到制订、修订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再到防震减灾法的完善,以及国旗为平民而降、公民意识……这一切,我们没有理由不欣慰。

岁月不老,希望不灭。走过黑色的时间,走向鲜花的海洋,走过每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唯精神不朽。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