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毛泽东同志用浅显的比喻,说明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同志用一句流传于四川的乡村俚语,揭示搁置争议先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同志用一句形象的语言,强调制度建设对权力的约束作用。讲理论,说政策,论道理,做工作,就像讲家常一样,让听的人容易懂,乐于接受,这是真正的大家。
大到国家形象的传播,大政方针的宣传,小到单位职工的思想工作,子女的教育,都有一个说什么话和怎么说话的问题。不讲方式方法,就会落于老套,或浮于皮毛、或无的放矢、或人云亦云,受众或如坠云雾、或曲解本意、或敬而远之。近读一位外交官的文章,称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与我们的看法差距较大,如何让世界全面、理性了解中国,“需要中国人向世界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自己的故事,需要会讲“家常”的大家,要学习会讲故事的美国“大片”,一段普通家庭的亲情、一个小人物的励志,往往折射出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
人人成为大家,实属不易,但可以尝试用家常话与人交流。讲家常话,要摆正位置。说话者须把自己当作“家庭”一员,平视听众,坦诚相待,这样说出来的话,有人情味,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把自己看成领导者和指挥员,就容易高高在上,豪言壮语,发号施令。表面上架势大,道理多,往往是“嘴行千里,屁股在屋里”;若是腹中空空,脱离群众的干部,说话就更容易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大话、空话、套话,甚至假话、瞎话一齐用上。这样的“讲话”污染政治空气,于国无利,于事无补,于民无益。
会讲家常话的人,须了解“自家”的情况,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是大家常讲家常”的上联是“凡才子夜读子夜”,不仅白天读,晚上还要读到子夜,李瑞环同志读书是“硬着头皮去读,咬紧牙关坚持。就像古时读诗词一样,先会背诵,后解其义。”“只要你不动摇,不松劲,只要你能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终究会迎来‘蓦然回首’的新局面。”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这种“蓦然回首”和“融会贯通”的境界,正是化腐朽为神奇、变深奥为“家常”的过程。只有“夜读子夜”才会掌握“常讲家常”的功力。
“家常话”在书里学,还要到“家”外找。到实践中去找,到群众中去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加深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问题的研究。毛泽东同志列出调查的七项技术,细化到调查会到些什么人,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等问题,只有“亲身出马”,深入调研,才能避免言之无物、无病呻吟、华而不实等毛病,才能讲出群众愿意听、喜欢听的“家常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