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含量、性能、品质的要求越高,生产滞后对扩大消费的制约越明显。生产环节是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生产什么才可能消费什么。扩大消费须率先打破制约消费的生产“瓶颈”,真正把不合格的产品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打破制约消费的生产“瓶颈”。
生产环节出问题,势必影响消费。最近,用老鼠等肉制品加工生产冒充羊肉的“假羊肉事件”闹得人心惶惶,不但让涮羊肉生意变冷,还令不少消费者产生了“还有什么肉能吃”的顾虑。前几天山东某地生姜也出了事,有调查认为该地生姜种植过程中使用了可致命的剧毒农药,这让一些农副产品市场一度“闻姜色变”,生姜销量明显下降。
多年来,我们一谈及扩大消费的种种制约因素,往往立即会想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提醒我们,生产环节的障碍同样不容忽视。从地沟油、速成鸡到今天的毒姜,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小则让一个企业产品销售受挫,大则波及整个行业,致其需求萎缩,严重影响消费者信心。我国每年出生1600多万新生儿,蕴含巨大奶粉需求,但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我国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洋品牌奶粉,使得国内奶粉消费一片惨淡。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只是生产环节中制约国内消费的冰山一角。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尽管已基本解决了产品量的供给,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表面看生产环节问题基本解决,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而实际有效供给不足,正在成为生产环节上的新问题,阻挡了消费者的热情,甚至使一些消费者不得不去购买国外产品。2012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到1020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40%,比2000年增长了近8倍。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国门消费,有价格的原因,有消费心理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国内缺少叫得响的大品牌,缺少引领潮流、引领消费的新产品,国内产品升级换代没有跟上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步伐。而且经济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含量、性能、品质的要求越高,生产滞后对扩大消费的制约越明显。这些年,因难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以入门级为主的国产汽车在我国汽车消费中只能充当配角,产能利用率不足,企业利润微薄。与之相对,进口汽车却多年保持了30%左右的增速,即使在去年汽车市场低迷情况下,仍比国产汽车增速高出近一倍。
生产环节是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生产什么才可能消费什么,扩大消费须率先打破制约消费的生产“瓶颈”。打破这个“瓶颈”,不仅要求生产环节始终坚持以质取胜、以信取胜、以新取胜,适应消费升级新形势谋求转型,真正生产出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还要将生产、消费放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中来考量,尤其从交换环节上下功夫,管好进入消费市场的“准生证”,真正把不合格的产品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
很明显,在把分配、交换环节理顺的同时把生产环节也理顺了,建立起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我国居民消费潜力才能得到有效释放,崇尚“洋品牌”和国内消费不足的现状才能彻底改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获得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