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经济日报:对经济转型阵痛要有忍耐度

吕 捷
2013年05月07日08:31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指标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呈现出微降态势。尽管适度放缓增速是我国政府的主动选择,能够为经济转型预留更大空间,但是当增速真的下降后,包括部分地方官员和专家学者却开始不安起来。一些国外金融机构甚至借机唱空中国经济,希望在资本市场寻觅“偷食”机会。实际上,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时代远未结束,适当降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要条件,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适度的忍耐,更不可因为转型带来的阵痛而放弃努力。

  我国经济转型之路始终贯穿着两种基本力量的平衡制约:一是体制改革带来的驱动力,二是粗放式增长带来的阻力。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经济改革转型之路。这些年,我国经济转型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粗放式增长受到较强惯性约束。突出表现为,对GDP高增长的过度崇拜,以及各种强势集团对现有增长模式和分配格局的保护。要打破这种既有增长惯性,就必须敢于跳出原有模式,牺牲一定经济增速。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并非坏事,这取决于我们对于发展的定义和衡量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发布报告,提出“绿色增长”概念:在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资产能不断提供人类福祉不可或缺的资源和环境服务。中国30多年经济高增长的同时,经历了空前的资源消耗,面临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发展内涵,适当放缓增速,将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民生等多方面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绿色增长。

  更要看到,当前经济增速虽适度下降,但总体运行平稳,主要指标都稳定在合理区间,实在没有必要心生恐慌。特别是从结构上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季度达到55.5%,比去年全年高3.7个百分点。这些正是我们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所在。

  当然,经济增速下降也进一步暴露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对此,不能因为增速下降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就对其听之任之、不管不问。相反,应该抓住时机,对这些深层次矛盾对症下药、加快治理。而主要的手段就是推进重点经济领域的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改革重在行动,要扎扎实实、不停顿地向前推进。当前形势下,稳定增长、防控通胀、化解风险,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迫切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出实招。

  其实,任何国家的经济转型都将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这期间,从政府到企业,从企业主到生产工人,都将经历一场并不轻松的心理调适。对于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要完成转型更非朝夕之功,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未来的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中,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都要坚定地把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充分相信中国经济增长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切不可因一时之痛而重回发展老路,图一时之快而丢失长远之好。

(责编:方蕊娟、谢磊)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