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梁启超先生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故日新。
近日票房大热的电影《致青春》,让曾经青春或正当青春的人都忍不住频频注目。有媒体报道称,当下许多青年人因背负太重的压力,早早就丧失了青春的激情,直面现实的残酷,这是一个颇有现实针对性的话题。当年少的梦想渐行渐远,生活变得现实而平庸,诗歌成了过往,吉他上落满灰尘,罗曼蒂克式的情怀,在高企的房价和不易居的城市等多重压力下,显得吹弹即破。把光阴消耗在应付式的工作中,把年华浪费在虚拟的世界里,为了钱袋、为了房子,却很少想到该为梦想做点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怅惘的现实。让青年“有梦想、有希望、有奋斗”,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事要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面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毫无施展之地。相反,青春是最大的优势资源,即将逝去的青春是最成熟的青春,拥有最光彩的梦想成色。80后构建商业帝国,青春派作家跻身财富榜,大学生登山队挑战世界之巅,80后甚至90后的优秀青年代表亮相全国两会……激情追梦,奋发有为的青年人不断成为前行者中的楷模。
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强调要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敢”对应的是激情和信心,“勇”对应的是勇气和决心,“勤”对应的是勤奋和坚韧。
外部环境的严苛,考验的是种子般夹缝生存、立根参天的倔强和毅力。“孤帆济沧海”,体现的是个人朝着大目标的努力和奋斗。只要常保激情,恒持梦想,一切不利都阻挡不住追梦者的步伐,一切冷酷都消解不了青年人的浪漫和激情。与此同时,为了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敢追梦、能圆梦,也需要更加公平、更加诚信、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
致青春,即致梦想、致情怀。怀揣一梦,激情以对,竭力成全,恒不言弃。为梦想而努力耕耘,为梦想而不惧风雨,为梦想而默默坚持,为梦想而敢闯敢拼,为梦想而让生活更美、世界更美。如是,当我们的青春终将逝去,一颗生机勃勃的心却永远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