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字典的政府采购,看似有招投标制度,也有各种表面严格的监督,但却掩盖不了内里“吹弹可破”的本质。
湖北省教育厅政府采购320万册的《学生新华字典》,并非政府要求的正版字典,居然是该省一家出版机构临时拼凑起来的无主编、高差错率、中标价高于零售价的不合格工具书。据了解,该字典存在着万分之二十的错误,是国家规定的20倍,超过国家规定销毁规定的4倍。这些错是非专业的系统性差错。(5月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一个大好的免费字典惠民工程,怎么就变成了这样的坏事?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惠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监督机制,透明度十分不够。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执行过程中也有招投标制度、也有各种表面看似严格的监督,但却掩盖不了内里“吹弹可破”的本质。稍稍认真一点的追问,则立马原形毕露。
就这起事件而言,有一系列疑问待解,而且应该尽快落实利益各方的责任。
首先,决定字典采购权的前新华书店副总经理,“碰巧”是出版字典的出版机构的现任总经理,这其中是否存在着明显的利益输送,以及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
其次,新字典出笼的时间节点,“恰好”是财政部和教育部相关政策出台之后的三个月,中央财政为此下拨给湖北省教育厅6608万元。以国家确定的每本字典14元的标准计算,符合条件的学生人数应为470多万。而据湖北省新华书店主管教材发行工作的副总经理彭瑛介绍,该省实际应免费发放的字典数量为380万册,并不是470多万册。这就意味着,免费发放字典的数据存在水分和疑问。这其中的90万本,1200多万元的“差额”资金,去了哪里?
最后,何以由该省教育厅主导的政府采购项目,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错误”,有关教育部门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关部门必须对公众交代清楚。
很明显,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新华书店、劣质字典出版机构,构成了此次事件的利益主体。上述三大疑问,都需要有关部门来细加说明。接下来,应该对此彻查清楚并堵住漏洞,还湖北380万学子一个公道,还公众一个明白,也给那些试图在此类事情中上下其手的人,以清晰而响亮的警示。
□曾颖(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