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江西日报:阅读量该怎么算

韩浩月
2013年05月03日10:51   来源:江西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最近总会听到一些诸如“国人阅读量下降”、“中国人爱挣钱不爱读书”的感叹。笔者以为,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受精神需求重新向文化回归的驱动,读书自然会重返人们的生活。这几年已经有了读书热复苏的迹象,只是阅读对象本身以及阅读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有人关注而已。

首先是文学形态发生了巨变,文学著作不再局限于纸质作品,创作这些作品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以百万计的网络写手在日以继夜地写作。作品的类型在拓宽,读者群在更新换代。有人说在公交、地铁里很难见到读书的人了。的确如此,可是,不读纸质书不等于不阅读。

阅读的载体在变化。以前只能看纸质书,现在可以通过传统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在电脑、电子书、手机、电视等多个载体读书,阅读已经全面进入读屏时代,如果机械地把除纸质书之外的阅读都排除在阅读之外,这是不公平的,读纸质书也好,读电子书也好,变的只是阅读载体。

阅读形式也在变化。课堂苦读、挑灯夜读、闲暇悦读等传统读书形式在淡化,但等车、坐车、蹲马桶等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人们却越来越多,不要小看这些碎片时间,对于现代人来说,如何利用好碎片时间,决定了他们精神生活的品质高低。也不要觉得碎片化阅读就一定是不成体系、没有营养的,持之以恒阅读有趣、有益的文字,照样可以培养出一个人的气质与审美。

互联网业从不会抱怨阅读率下降,因为他们知道,一篇文字在网上有多少点击量,一部电子书会被多少人在线或下载阅读,一条微博被转发万次之后会影响多少人。在网络时代,阅读有了更广阔的定义,在什么时间阅读?阅读什么内容?读后得到了哪些启发?这些不再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阅读开始变得真正因人而异,由此阅读也真正进入了无门槛时代。

今年最新公布的国民人均阅读量为4.39本,但这次调查报告明确地指出了,这是仅限于“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这个数据笔者以为,不是一个客观的、科学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没有把互联网阅读量统计在内,是根本无法计算出精确阅读率的,因为的确有无数读者已经把主要阅读精力转向了互联网,他们中间有的人可能一年一本纸质书也没读,但却在网上看了几十部小说,这该不该计入国民人均阅读量?

作为一名纸质书的拥趸,我在抗拒电子书数年后于今年开始尝试电子书阅读,很快因为电子书阅读的便利而开始喜欢上这种阅读形式,并且因此增加了不小的阅读量。随着互联网一代的成长和读者群的不断更新,电子阅读很快将成为主流,而大量纸质出版物的电子化,也为电子阅读提供了优质内容,在当下,“每人坐拥一部图书馆”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假若做一次电子书阅读量调查的话,相信得出的数字会令人眼前一亮。

纸质书和电子书并存,是当下出版与阅读的现状,未来纸质书不会消亡,但更多会以体现一种生活姿态而存在,电子书则会朝着专业化、精致化、市场化的方向迅猛发展。无论读何种性质的书,阅读总是好的,阅读让人们内心平静,让大家看清楚自己,阅读依然有着改变人生与命运的重要作用。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不可或缺的行为,阅读永远不会消失。

(责编:常雪梅、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