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悼念地震遇难同胞,4月27日,四川省停止公共娱乐活动,8时零2分起,全省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向遇难的196人表达哀悼之情。
全省哀悼,仪式庄严,意义更超乎仪式,表明了对生命的尊重。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3日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为遇难同胞和牺牲战士默哀。
近年来,哀悼日逐渐进入公共视野。为表达对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哀悼日。其后的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也分别举行了全国哀悼活动。设置哀悼日,或举行全国性、全省性哀悼活动,燃上一炷祈祷的香烛,以生者虔敬的悲情,为逝者送上一程,也让生者倍加珍惜每一天的幸福光阴。
灾难面前,我们都是幸存者,一切受灾者都是我们的亲人。尊重生命尊严,绝不只是哀悼,更体现为“在一起”,全力救援被困者,全力安置受灾者——芦山地震“黄金救援72小时”期间,21477名救灾人员从废墟中救出470余人,72小时之后,78岁老人李玉明又被救出;为了寻找芦山县太平镇钟灵村一名失踪者,40多名官兵用手刨、用锹挖,花了6天时间将遗体找到;芦山地震,也是对汶川灾后重建项目的考验,“汶川地震重建房屋无一全部倒塌”,体现了把建筑建得更坚固一点,对幸存者呵护得更周全一些……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地震中最广泛意义的“在一起”,见证了一个国家对生命的尊重,阐释着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表达了视民如伤的崇高理念。
今日雅安,天全中学的板房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龙门乡的防雨帐篷外,升起袅袅炊烟……坍塌的废墟上,生活在继续。不久后,废墟上将冒出青草,这是大自然关于“离离原上草”的质朴表达,更蕴含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