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国纪检监察报:“屋坚强”背后的“软件”更值得追慕

雷泓霈
2013年04月27日15:2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据报道,一座百年老宅历经地震巍然屹立,7户张姓人家在这里平静生活,成为四川芦山灾区的奇迹。“张家大院”坐落在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东南的一处山脚下,上下两层,木瓦结构。有记者看到,与周围民房或倒塌、或开裂不同,老宅除了屋脊上掉下几块瓦片外,几乎完好无损。
  
  由此被网友赞为“屋坚强”的百年老宅,笔者联想到茅以升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在汶川大地震中安然无恙的都江堰工程、隋朝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每当此类“建筑奇迹”、“抗震奇迹”横空出世,公众总是唏嘘长叹,艳羡追慕,对当前的建筑质量产生焦虑:什么时候,我们的建筑水平也达到这种“古代化水平”呢?
  
  是啊,若论建筑材料、理念、规划和器械等,我们比前人先进多了。单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高强度、普及化,我们的建筑应该比前人结实很多,抗震能力更强。可为什么当今的建筑质量屡屡不如前人呢?这无疑在警示我们,对于建筑质量,仅仅关注“硬件”是不够的,更要注重“软件”,比如建筑责任心、安全敬畏感,用料和施工的一丝不苟,以及对子孙后代的负责态度。如果没有这些坚定的建筑思想和信仰,任何现代化材料的建筑效应,就会大打折扣。在建筑牢固和质量面前,良心和责任,有时比材料更重要。
  
  反观我们当下的建筑,被重视的往往是政绩效应、经济效应,但在建筑过程中,如果监理徇私舞弊、包工头偷工减料、建筑师心不在焉,建筑从业人员粗制滥造,把最起码的建筑责任、建筑信仰、安全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扔到一边,如此完成的工程怎能不出问题?那些“楼脆脆”、“路渣渣”等不断再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再说得坦荡一点,当年的“屋坚强”在建筑过程中,如果也有这种偷工减料、心不在焉等,今天的抗震奇迹,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笔者以为,与其对“屋坚强”等建筑奇迹、抗震奇迹,进行空洞的追慕,不如多借鉴这种货真价实的建筑信仰、建筑责任感:从物欲崇拜中走出来,多一些建筑责任和精神担当;从暗箱操作中走出来,多一些坦荡阳光和光明磊落。换言之,每一个工程细节都有货真价实的认真较真,每个施工者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工程声誉,每个责任人都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工程质量。毋庸置疑,只要带着建筑良心和责任上路,我们也能创造出现代版的“屋坚强”,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和灾难的考验!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