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媒体报道,北京某幼儿园号召孩子向灾区捐款,有老师规定捐款最低限额,甚至说:“总数不能比别的班少!要捐红色的钱!”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微博上呼吁:“不要向学生募捐,孩子本身没钱,再认为捐得越多越好,那就只有一个结果:伸手向家长要。”(4月26日 新京报)
为灾区捐款献爱心,支援灾区重建,本是善举,无可非议,但是要求学生捐款,是不是就有点问题了呢?因为他们没有收入,要靠父母养活。退一步讲,就算学生愿意捐款献爱心,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而不应该营造一种“比捐”的氛围,更不应该根据钞票的颜色来衡量孩子爱心的多少。
捐款是传递爱心的方式,捐多捐少都是心意,如果囊中羞涩,不捐也无可厚非,不应成为判定没有爱心、道德底下的依据。一味的要求学生多捐,等于绑架了学生的爱心,让孩子的爱心变了味道。捐款引来的攀比,也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爱心,反而污染了其纯洁的心灵。
遗憾的是,“逼捐”、“比捐”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大量存在。有老师因为某学生只捐了一毛钱,发动全班学生写作文探讨道德问题;有老师因为他们班捐款不够多,觉得脸上无光,罚他们班学生做了平时3倍的作业;还有这位老师要求学生“要捐红色的钱”。
钱是红色就代表爱心是红色吗?恐怕不然。拿出百元大钞捐给灾区的,基本上都是直接向父母伸手的,他们或是为了讨好老师,赢得好学生的印象,或是攀比心理作怪,别人捐我也捐,起码不能比别人捐的少。反而是那些拿出自己零花钱的,可能只有几块、十几块,却是自己一点一点攒下的,珍贵无比,舍得捐出来是真正的爱心行为,值得褒奖。
划了一条“红色”的“杠杠”,就会堵住一部分真正的爱心,让捐款成了“任务”,学生直接回家按老师要求的数字找家长要,捐完自己不疼不痒,没有任何概念。长此以往,孩子非但不能形成正确地慈善观念,反而有可能变得更加冷漠、势利。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号召捐款方面,不能营造一种“比捐”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隐性压迫”之下承受不得不捐、不得不多捐的压力。老师不能为了自身“颜面”搞动员式的慈善秀,助长攀比心理,增加学生负担,而应该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慈善观,宣扬健康的慈善文化。(张胜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