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全中国心系芦山。短短几天,数万名志愿者前来支援。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各尽所能、奋不顾身,令人感动。不过,蜂拥而至的外来人员、车辆造成交通压力剧增、灾区负荷加重,也让如何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成为热门话题。
志愿者及志愿者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大灾当前,彼此守望相助更是弥足珍贵。应该说,近些年国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2008年汶川地震,志愿者大军一下子进入公众视野,此后北京奥运会、玉树地震等多次大事件中,我国志愿者都展示了强烈热情和巨大能量。志愿服务成为时尚,是现代公民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是普通人社会责任的觉醒。
不过,就抗震救灾这项艰辛复杂的综合工程而言,志愿行动呼唤的不仅是热情、爱心,更是专业、理性。这对于本身条件有限且灾后各种物资和资源愈发紧缺的灾区来说,尤为重要。在废墟中搜救生命是在与死神赛跑,分秒必争,没有一定装备和急救知识,很难救人。除搜救外,救灾还可能涉及搬运物资、抬送伤员等体力活儿,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等技术活儿,同时还要应对余震等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这对志愿者个人的身体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整个组织秩序都有不低的要求。应该说,志愿服务需要专业化、组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强烈的社会共识。
应当看到,虽然经过多年历练,我国志愿者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有了“跳跃式进步”,一些民间救援队无论是从人员数量、素质,还是从救援技能、装备上都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一流团队。但就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总体而言,素质依然参差不齐,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最为明显的就是专业性和组织性有待提高。有救援队长坦言,他们只是从“刚刚落地的婴儿”成长为“小学毕业”。在各次灾害救援中,有些志愿者缺乏必要准备,仅凭一腔热血、一股冲动就赶往灾区。结果到了之后一片茫然,发现什么事都干不了、什么忙都帮不上,反倒需要别人照顾;还有些人没有搞清楚灾区基本状况,空有一身本领、满载一车物资却到不了前线,反倒给道路添了堵。如此种种,莫不是“好心”却没有办成“好事”。
志愿服务应该更成熟更有效率,这光靠志愿者自身努力肯定不够,最重要的是形成政府与民间的良好互动。作为救灾工作的主导,官方不仅要调遣军队、警察等“正规军”往前冲,还应整合各类资源,及时发布信息,承担起整个救灾的组织统筹。与此同时,志愿者也要主动融入整个救灾体系,有组织地从旁协助。两股力量形成合力,灾害救援才能更高效地开展。
芦山地震救灾工作即将转入下一阶段,我们期待并相信,志愿者的善意和热情会继续传递,温暖灾区更多的同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