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四川省芦山“4 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以来,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抗震救灾人员,用并重的果敢和智慧在废墟上的春天诠释出了义勇二字的真义。
这其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穿越塌方地带救下3位高龄老人的武警四川总队17名官兵。在灾民眼中,橄榄绿的身影代表了生还的希望,“搜救不留死角”的实际行动足可告慰军帽上的国徽。
23日下午,武警救援部队接到群众反映,在一处出现裂缝的山体附近的村庄中,有3位高龄老人被困,其中年龄最大一位已经95岁。得到消息后,武警四川总队的17名官兵立刻沿着山路向建联村挺进。余震不断,飞石下落,脚边就是几百米的深渊,官兵们就这样急行军快速穿越了十几个这样危险的塌方地带。见到急需救助的三位老人后,来时的路太危险,救援官兵考虑到来路太危险,决定开辟一条没有塌方的小路下山。行动不便的老人,官兵们一前一后保护搀扶着走;无法行动的老人,就直接背在身上。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接力,武警官兵顺利地把老人背到山脚下,用救护车送到了安置点。
在无情的灾难面前,这些年轻小伙并非不知道危险,同样的血肉铸成的躯体,同样有胆怯与恐惧。但促使他们放下小我、迎难而上的,是肩章上满载的神圣使命,是被困老人期待的目光,是时刻回荡在脑海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忠于职守”的入伍誓词。
每当天灾袭来,在大家慨叹灾难无情的时候,必有一大批舍生忘死的救援者令大家顿感爱满人间。穿越塌方地带救下3位高龄老人的“义勇抢险军”是这个群体的杰出代表,这幅群像在芦山地震救援中被描绘得更加壮丽、动人。例如在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带领百余名官兵战士抢修道路时被飞石击中头部、经手术已脱离生命危险的武警交通1总队3支队6中队少校、37岁的工程师宋永科;例如因执行救援任务不得不放下对于家人的牵挂,过家门而不入的什邡市消防大队金河路中队雅安籍战士何伟;例如老家就在灾区芦山县思延乡,却遵守纪律拒绝帮家里埋在房屋废墟中的存折找出来的武警四川总队一支队一中队长杨昌军……
这些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武警官兵所体现出的强烈责任意识,并非是在芦山地震中突然迸发,而是由一代又一代武警官兵薪火相传,直至今天。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逐步深入,百废待兴的灾区需要不会式微的昂扬斗志和更加坚定的使命意识,而所有抗震救灾人员都会像“义勇抢险军”一样,不辱使命、践行崇高。“一路艰难,用尽了力气,磨破了手掌,都是值得的”。(来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