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的救援工作正在继续,各部门或是前方的救援者,都强调“72小时后仍不轻言放弃”。从灾难新闻传播的角度看,这段时间有关救灾的信息仍将是最大的热点。热点不是谁规定的,而是舆论在信息传播中自然形成的,这么大的地震,这么重的伤亡,举国关注,必然会无法回避地成为热点。
不要仅把地震和救灾当成一个热点——我的意思是,不要以围观热点的心态来看待地震,不要把救灾当成一时的热点、几天的新闻,而应该持续关注地震造成的伤害,持续对受灾的人给予帮助,持续关注地震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深知热点转换的浮躁性和残酷性。再大的新闻,再有冲击力的事件,再让舆论狂欢、悲痛、震惊、愤怒的事情,在热点的舆论场过后,人们很快会把它遗忘,然后开始对新一个热点的狂欢、震惊和愤怒。人们的眼球,就被这些此起彼伏的热点牵着走,每天根据最新的热点露出不同的神情。
我担心人们也把今天的地震和救灾当成其他的热点一样,过几天就忘了。我们每天都在冷观着各种热点的起起落落,地震好像只是众多热点中的一个,只不过是比较大的热点。我们看过太多这种热烈后的遗忘,更对此充满焦虑。
毕竟,对灾区的救助不是政府、社会、媒体、企业、个人扎堆就能完成的,雅安的救援和重建是一个琐碎的过程,它需要的关注和关怀远比“时事热点”给的时间长远得多。时事热点变换的节奏,是那么的喜新厌旧,以小时和天来计算,而灾区重建的节奏,则缓慢和漫长得多,需要耐心,需要制度化的援助和更深层次的关怀,需要细致地关怀每一个人——它受重创的家园、遇难的家人,还有留下伤痕的精神和心灵。对雅安的关注不能被时事热点的浮躁节奏牵着鼻子走。
时事热点中的救灾和关怀,很多时候也只是浅层的热闹,它有的是扎堆的热情、全民的动员、四面八方的人海、抽象数字的滚动、热烈的煽情、席卷一切的信息爆炸,爱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人群散去,热闹没了,并不是救灾的结束,相反,那时候灾区可能才开始真正的援助。外面的人争相涌来救灾时,受灾的人也许会有一种精神支撑;可都争着散去而回归常态时,他们更会感到一种巨大的落差和难熬的孤单。
更考验一个社会在救灾上成熟度的,可能正是热点过后,此时的灾后重建,需要更深切的关怀:塌掉的房子需要重建,受伤的人需求救治,重创的心需要抚慰,伤痛的精神需要平复。雅安遭遇地震,对外面的人可能只是一条“突发新闻”,对雅安人是灭顶的灾难。灾难需要社会持续关注和关怀,需要迸发的热情更需要守望的耐心。热点下的舆论场,很多人可能都是被爆炸性信息推着去关注,热闹过后,才真正考验着我们对灾难的痛感和对人的关怀。
相比前几天,有关灾区的新闻开始逐渐淡化,前方的记者开始逐渐撤回,新闻开始回归常态,这是新闻和传播规律。初期的过度反应后,微博上的讨论也在降温。头条新闻终会换成其他,可雅安人的地震伤痛并没有减少,善后和重建才刚刚开始,我们不能随着热点的消逝而慢慢淡忘雅安。
新闻终会淡去,热点终会冷却,热情总要散去,但对灾难的悲悯和救助不能弱化,雅安需要一个恒定的关怀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