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中小学校组织学生为芦山地震灾区捐款。这原本是件好事,却出现盲目攀比捐款额的现象,甚至有幼儿园老师告诉小朋友,“应该向捐的多的小朋友学习,捐红色的钱。”这就让募捐变了味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许多机构和单位都开展了募捐活动。这样的活动能激发人们的爱心,支持灾区迅速救灾,应该充分肯定。但若硬性要求捐款数额,就会使捐款行为偏离了初衷。特别是对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无论捐1元还是100元,只要是孩子的爱心,都理应得到尊重与呵护。不能因为钱多少而伤害孩子的心灵,更不能因此向孩子传达金钱与爱心之间存在比例关系的错误理念。
爱心与金钱无关。在爱的天平上,一位乞丐捐出的一元钱,含金量并不低于一位富翁捐出的一百万元。在募捐之时,绝不可用善款多少来衡量爱心,否则募捐就极易变质为“索捐”。笔者以为,由于学生基本都是没有收入的未成年人,在学校开展募捐必须考虑形式,如可以在固定位置统一设置募捐箱,请学生随意捐款。如此一来,捐多捐少,只有学生本人知道,他们也就没了“捐少被人笑话”的思想负担。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发自内心的慈善。
笔者十分赞同也呼唤各界积极响应募捐活动,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相信社会上的各种募捐活动还会持续,只是希望募捐者要以平等友善的方式募集善款,绝不能让募捐变成“索捐”。
|